職場 | 心靈成長
在校是資優生,職場上卻變「待命一族」? 東大教授點出核心:是教育制度害了他們…
提到思考力,或許更多人會想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在學術界以及現代社會中,比起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更受重視,而且愈來愈重要。
然而,訓練「發現問題的能力」,卻是在考試學習中被閹割掉的部分。
當你從學校進入社會,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有一個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幫你找到問題、和藹可親的「命題者」,相反的,高度發達的社會更需要能主動尋找問題的人才。那些不管別人說什麼都照做的人,無論多麼優秀,解決問題的手腕多麼出色,最終只會被劃分在同一個類別中,別人習慣稱呼他們為「待命一族」。
大學教育並沒有強調「發現問題」的能力
無論在商業界還是學術界,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發現問題的能力。然而站在學生的立場來看,無異於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以至於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在考上大學之前,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廣泛的重視,然而走出大學之後,發現問題的能力變得更重要。這相當於將學生推入一個意外的陌生世界中,過去愈是兢兢業業完成所有給定題目的優秀學生,愈會感到不適和迷惘。那麼,要如何跨越這道鴻溝,平穩度過呢?要適應新的遊戲規則,必須改變思路。第一步就是,重視平時產生的疑問,養成提出疑問的寶貴習慣。
以下分享我在大學工作時的實踐經驗。
首先在課堂上,我將更多時間交給學生提問,由我來回答。由於許多大學教授傾向單向灌輸書本知識,所以在學生看來,只要「聽」課就好了。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踴躍提問,甚至認為如果貿然提問,不但會影響教授的上課進度,還會給其他同學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下意識改變這種心理,就是改變思路的第一步。
不再是教授單向灌輸知識 而是以學生提問為中心。
在教授與學生自由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觸及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話題,進而從全新的角度來審視講義的內容,非常具有創造性。透過問答解惑的課堂模式,學生學到的知識遠遠超出講義的內容,主動聯想到的疑問也能觸發他們查詢相關文獻。這是思路由被動的聽講型向主動思考的發問型轉變的契機。
但這其中也有不足。由於每節課的時間是固定的,選課的學生人數又很多,所以每個學生提問並得到解答的時間,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樣一來,學生就很難從一時的疑問中提煉出個人想要解決的課題。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我們會進入下個階段:建立研究小組。
在這個階段,由少數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將發揮良好的作用。由於參與的人數較少,在同樣有限的時間內,研究小組可以更深入地交流討論。
一般來說,在研究小組的活動中,我不說話,只專心聽,營造學生共同研究討論的氛圍。因此,在研究小組的第一堂課上,我就會明明白白告訴學生:這個課堂是訓練大腦的地方,目的在於培養獨立發現問題,透過彼此交換意見解決問題,甚至發掘新想法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在當今社會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
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充分理解積極發言的意義和必要性,開始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我基本上只聽不說,除非是討論嚴重偏離主題時,我才會稍微提醒:「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嗎?」及時將他們的意識從岔路拉回討論的主題上。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意識逐漸發生變化,開始習慣大膽提出疑問,以及跟研究小組其他成員討論交流的形式。
接近問題核心 發掘出新點子
在公司的企畫會議上,對話交流也非常重要。打造出重視對話交流的氛圍,能夠使與會人員形成問題意識,更容易發掘出新點子。想像一下,公司的新員工個個初生之犢不怕虎,在會議上踴躍提問,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領導者則是側耳傾聽,這樣的會議一定會感染全部與會人員,進而創造出全員參與、從不同角度討論相同話題的氛圍。
下次獨自一人思考問題時,不妨試試跟自己對話。對話時,將腦袋裡浮現的疑問一個個寫到筆記本上,再根據這些問題閱讀相關文獻,進行查詢。透過反覆與自己對話,反覆查詢資料,在這個不斷深化問題的過程中,一定會愈來愈接近問題的核心。
(摘自《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購書去)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獨立思考、勇敢質疑,用創造力解決所有問題
作者:上田正仁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1.01.14
時代愈亂,愈要懂得獨立思考。打破既定規則,才能思考無限可能!👉購書去
作者簡介
上田正仁
東京大學物理學教授,最受東大學生歡迎的思考課講師。上田教授不僅有極深的科學造詣,也廣泛閱讀文史哲典籍,從中汲取靈感,並整理成人生經驗與學生分享。他打破學科界限,將嚴肅的理論物理研究,融入思考力訓練,整理出一套人氣爆表、有趣實用的思考訓練法。
責任編輯:温克強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