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努力把事情做好居然成為進步的阻礙!「優勢陷阱」難察覺,怎麼預防?

1.我們總是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卻很難想到,自己的優勢最後可能會變為拖後腿的因素。
2.優勢陷阱其實有點像繭房效應。你的注意力限縮到了你最擅長的那些事情裡,很難想起來要去主動關注優勢之外的其它事情。
3.同時,周遭的人也會傾向讓你做你「擅長」的事,主動的選擇與被動的推動,共同導致優勢陷阱的出現。
今天聊一個最近讓我悚然一驚的話題「優勢陷阱」。這是我之前從沒考慮過的一件事情。我們總是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卻很難想到,自己的優勢最後可能會演變為拖後腿的因素。優勢陷阱其實有點像繭房效應。你的關注範圍,退縮到了你最擅長的那些事情裡,你很難想起來要去主動關注優勢之外的其它事情。主動的選擇和被動的推動,共同導致了繭房的出現。
小學時候,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和語文成績不相上下。但是,到了6年級卻來了一次大轉折,語文成績突然超過了數學。而且,自此以後,數學成績再也沒能翻身,始終被語文成績碾壓。為什麼6年級時會出現轉折,我歸結大部分原因是從三年級開始的大量閱讀。
從3年級到5年級,我閱讀了50本左右的國內外文學名著,比如《紅與黑》、《亂世佳人》、《基督山恩仇記》、《西遊記》等等。我還閱讀了很多通俗小說,金庸老爺子的全套,瓊瑤阿姨的大部分言情小說。除了小說,我讀了不少神話故事,童話故事。大量的閱讀,讓我的理解力越來越強,學語文倍感得心應手,作文更是經常被表揚。所以到了6年級,語文成績水到渠成的反超了數學成績。
這個轉捩點,直接改寫了之後6年的學習史。到了國中,我更是沉迷於閱讀。語文成績一直很好。而數學呢,甚至有過一次不及格。當時我只是以為,語文學得好,是因為我有語言天賦。在數學方面,我實在是平平無奇。現在去回想,我發現原因真沒那麼簡單。實際上更可能的原因是,我掉入了「優勢陷阱」。一個人會持續的的去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活動範圍縮小,限定在自己最有優勢的那些內容上。這就是優勢陷阱。
當語文成績很偶然的成為優勢後,我掉到陷阱裡了。我會更願意去大量閱讀,去練習寫作文,然後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數學卻逐漸成了我避之不及的噩夢。優勢陷阱,是每個人都很難設防的。一旦你掉進去,你會發現,世界在不斷縮小。而你,自始至終,可能都一無所知。
為什麼很難避免優勢陷阱
在工作、生活中,優勢陷阱無處不在。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你經常炒的菜,基本就是自己最擅長做的那些菜,大部分都很少探索和變更。再比如,一個人練習打球,他會不自覺的只用某種姿勢接球、發球,這是他最熟悉的、發揮最好的招式。
優勢陷阱是如何形成的?其實很簡單,你擅長的事情,就是你的舒適區。一旦到了舒適區,我們就會本能的願意舒舒服服的待著,並保持下去。因為在舒適區內做事,我們有很強的掌控感。掌控感,事關幸福。除此之外,你擅長的事情,往往會成為你價值感的來源。
做好一件事,我們會贏來自我和他人的認同,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既然享受到了好處,我們肯定會順其自然的維持下去,不會想脫離、推翻。然後,會形成一個持續的迴圈:越擅長——越能得到認同和影響力——更加願意去做——擅長程度再次升級……
另外,你之所以陷在優勢陷阱裡,還有一個因素是外部對你的依賴。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小張,他很擅長做雜事,那主管就會越來越傾向於讓小張來完成這些雜事。因為雜事只要交給小張,主管就可以完全不用操心了。這樣的下屬,誰會想到再去派他做一個其他類型的工作呢?不是擔心小張能不能做好其他工作,而是主管離不開小張。他不願意再耗費精力、時間去培養一個小張的替代者。
大家在家庭生活中應該也有這種體會。比如,一個家庭,本來最初夫妻都有時間,經常是輪流做飯。結果幾年過去後,經常做飯的只有妻子,或者老公了。為什麼?原因可能是對方更喜歡做飯,更喜歡專研各種食譜,做的飯更好吃,孩子愛吃、老人愛吃。你說,這種情況下,做飯負責人還能隨便更換嗎?
外部的依賴,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這些外部依賴,會加強個人價值感的形成。你會從外部的正回饋中,形成對自我的身份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會對優勢陷阱渾然不知。在順其自然的這種愉悅體驗中,我們往往難以察覺到異常之處。優勢陷阱其實有點像繭房效應。你的關注範圍,退縮到了你最擅長的那些事情裡,你很難想起來要去主動關注繭房之外的其它事情。主動的選擇和被動的推動,共同導致了繭房的出現。
優勢陷阱會讓你失去探索可能自我的機會
什麼是自我?當你想到自我時,通常會想起什麼?你願意讓自我發生改變嗎?組織行為學教授赫米妮雅.伊巴拉(Herminia Ibarra)長期致力於幫助人們培養領導力,以及實現順利轉行。在多年的實踐中,伊巴拉發現,人們對於「自我」有種謎一般的執著感。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套固定的認識,也非常害怕和警惕自我的丟失。沒有誰想甩開「真實的自我」大步向前。
舉個例子,比如我現在對你說,你別做自己了,你應該做一個什麼什麼樣的另一個自己。當你收到這樣的建議時,第一感覺是不是慌亂?我自己做了一個假設後,發現完全無法接受,有種世界坍塌的幻滅感。但是,伊巴拉告訴我們,這種感覺是錯的。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真實的自我」。自我並不是一個確定無疑的客觀存在。你此時、當下感受到的真實自我,實際上是過去的經歷、身份、人際關係所塑造出來的一種形象。
真實自我和優勢陷阱有什麼關係?你過去的優勢,所帶給你的價值感、掌控感等等正面的體驗,最有可能把你捆綁於此,使你對真實自我形成一種執拗。你放不下,你堅定的認為在這些體驗中形成的自我才是唯一的真實自我。優勢陷阱最大程度地限制了你對「可能自我」的探索。如果你瞭解了自我的來源,你就會知道,換一種經歷、體驗,我們就可以形成另一個自我。
在過去的優勢陷阱裡,你可能只知道自己適合做銷售。如果你捨得拋開優勢、跳出陷阱,你會發現,你其實還可以做職業主播;或者,你可以做一名企業諮詢師,也可能還可以成為作家。你可能還會發現,自己的性格不只有外向的一面,還有內向深思的一面。這些可能自我,都是只有跳出過去的優勢陷阱才能發現的。明白這一點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呢?在你想轉行的時候,你尤其需要對自我保持想像力。
一個人想轉行,他會用什麼方法呢?大部分人都會用傳統的職業計畫來進行轉型。傳統的職業計畫,是先去研究職業領域,然後形成兩個或以上的轉型思路,去考察,反覆衡量後最終確定其中的一種。然後,你選擇了一個新的目標,你的轉型,就這樣變成了定局。
傳統之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所做的所有職業計畫,實際上都是根據你過往對自己的認知、你所感知到的真實自我來制定的。而你所感知到的真實自我,不過是過去以及現在之種種經歷塑造而成的自我。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恆定不變的自我,那你的轉型之路就很難真正啟動。基於過去來放眼未來,我們怎麼可能成功呢?
當你想轉型時,最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放棄對所謂真實自我的執迷。你需要明確的知道,你的自我還在路上,還在等待你的發現。你需要做的,是不斷的去做一些嘗試。即使我們沒有面臨轉行,我們也可以保持對自我的想像空間,不要直接給自己下一個永不翻身的定義:我就是……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會形成優勢,也會難以避免的跌入優勢陷阱。我們要意識到這點,才能對自我保持開放性,終身去探索多樣的自我。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埋頭做擅長的事視角會變得狹隘
在大部分時候,我們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並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尤其是,當人處於穩定的社會結構中時。但是,當社會變化非常快時,埋頭於優勢會讓你錯過機會,難以跟上變革的節奏。20世紀 70、80年代,在硬碟行業發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硬碟公司的崛起。它的業務範圍,往往是老一代公司未曾涉及的。比如,生產5.25英寸硬碟的大牌公司是希捷,而生產3.5英寸硬碟的公司,則換成了新崛起的康諾。不只是在硬碟行業如此,在其他行業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新生事物,似乎會天然的被老牌公司忽視。
老牌公司更喜歡做過去擅長的業務,並把過去的業務拔高到又一個高度,直到某一天被代表新力量的公司取代原來在行業的主導地位。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創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這個概念。當出現顛覆式創新時,老牌公司往往會覆沒。
再說到個人。舉個例子,比方說小明,他開了一個淘寶店,經常鑽研如何開好直通車(編按:淘寶的點擊付費推廣機制),如何參加一個特價推廣活動,如何改變關鍵字搜索,來增加產品的曝光率等等。他幾乎變成了淘寶的運營專家。也正因為這些努力,他的淘寶店生意越來越好了。突然有一天,生意卻開始下滑了,而且下滑的程度還越來越嚴重。小明又去鑽研各種行銷技術,試圖提高銷售額。然而,三個月過去了,於事無補。哪裡出問題了?
問題正是出現小明的優勢上。曾經,他非常擅長做運營。他的運營能力,也成就了不錯的業績。但是,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真正的淘寶大賣家,是越來越多、湧現出來的主播。他們在淘寶、抖音、快手等各個平臺做短影片、做直播,來提升銷售額。而小明,卻還陷在過去的思路裡,試圖通過過去的優勢來達成業績的提升。為什麼小明沒有及時看到主播帶貨這種趨勢?原因就是,當一個人憑藉過去的優勢成功時,他很容易對這個優勢有迷之自信。
對新出現的事物,你或者徹底忽略,注意都沒注意到,也可能是看到了、聽說了,但是毫不在意。你並不會認為新事物能夠成氣候。一個人過去的優勢越明顯,就越可能摔在陷阱裡爬不出來。無論是人還是公司,都會陷入過去形成的「優勢陷阱」。優勢,會讓你的視角變得狹隘,然後在不知不覺中,你發現自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另外,即使沒有發生影響到你的客觀變化,優勢陷阱也會給你帶來麻煩。比如,當你從普通職位轉為管理職位時。伊巴拉在和幾十位領導者接觸中發現,很多領導者的關注點還是集中在團隊的內部事務上。而這些事情,是他們作為一名普通員工時的職責範圍。之所以沒有轉變過來,同樣是因為「優勢陷阱」。他們的思考框架很窄,仍然習慣性的做自己最擅長的那些內部事務,完全沒意識到作為領導者更需要關注的是外部事務,是去參加外部活動,讓自己成為一座橋樑。
優勢陷阱和舒適區之間並不是等號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定是處於舒適區的。但是,一個人處於舒適區,也可以是做著自己習以為常的,並不算多擅長的事情。比如,一個人在某個崗位上待了十幾年,業績平平,但是他習慣這份工作了,這也是舒適區。
做擅長的事,可不只是習慣性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價值感的來源,是真實自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優勢陷阱比想像中更難設防。好在,只要我們知道有優勢陷阱的存在,就可以幫助自己跳出來。跳出來的意義,當然不是說從此我們就不要優勢了。而是讓我們對自己永遠擁有開放心態,始終保持對自我的探索,並打開第三隻眼,能看到世界的變化,看到新事物的湧現,看到未來的各種多樣性。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一一道出(ID:yiyidaochu)」授權轉載,原文:你的優勢,也許會成為進步的阻礙
責任編輯:易佳蓉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