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生意不好的台北香蕉小販,該「改賣蘋果」或「離開台北」?一個問題看你有沒有商人思維
1.這個社會是由20%的人掌握80%財富,剩下的80%就是勞動人民,也就是所謂「工人」。80%人口比例,卻只掌握20%財富。就算擁有再專精的技術,若沒有「商業思維」,可能還是只有當一位傑出工人的宿命。
2.在公司最容易升官的,往往不是技術最厲害,而是最會幫公司賺錢的人;有時產品好也不一定熱銷,反倒是產品可能沒那麼好,卻找了一個有信用的代言人,商品反而成為搶手貨。
3.與其拚命追求與市場匹配、目標TA喜歡的好產品,不如找到「能賺錢」的商業模式。所以,為什麼在臺北賣香蕉賣得不好,不該改賣蘋果,而要思考怎麼改去台中賣?
從小到大,學校從來沒有教過我們「錢」是什麼東西,但「怎麼賺錢」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學校不教呢?這就得從人類體制開始談起,因為這個社會是由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財富,剩下的80%就是勞動人民,也就是所謂「工人」。80%人口比例,卻只掌握20%財富,這群人,要如何跳脫惡性循環的老鼠圈?
商人和工人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早期以代工產業為主的臺灣,在罐頭、雨傘、成衣等加工產品線上都需要大量的勞工,因此國家統治階級所建立的學校,其作用就是培養這80%勞動力,讓我們學習服從、遵循規則、學習技能,將「努力就有收穫」、「成為傑出工人」的思維深深烙印在我們腦海內。
但要知道,「技術」和「知識」是最廉價的東西,在遠距工作平台(如UpWork、Freelancer、Fiverr),輕輕鬆鬆就能找到許多品質高且費用不貴的外包接案者。因此就算擁有再專精的技術,若沒有「商業思維」,可能還是只有當一位傑出工人的宿命。
商業思維最好在求學階段時建立,不見得要做多創新的事,只要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學會自立更生的技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果覺得賺錢有點難,那麼也可以先從「賺現金流」開始。比如說,開一門猜題的生意,並對外公告:猜題準確度不到70%就可退費。一個人收1,000元,即便最後猜題不準要退費,也能因為先預收一個月的現金,以這筆常備儲金,拿來做很多運用。
工人思維 VS 商人思維
在公司最容易升官的,往往不是技術最厲害,而是最會幫公司賺錢的人;有時產品好也不一定熱銷,反倒是產品可能沒那麼好,卻找了一個有信用的代言人,商品反而成為搶手貨。
有了這個概念後,分享2個故事:
一位台大博士想要創業,他不會寫程式、不懂AI,卻想到矽谷參加知名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的比賽。因此他雇用了一名大學部比賽AI得獎團隊的隊長,和他一起前往矽谷。接著請了一個翻譯,到麻省理工(MIT)找了一名跟他們做的產品很像的女碩士,和她稍微講了一下想法與利益後,請她整合他們想做的概念,當天幫忙上台簡報。後來憑藉著流暢的演說,比賽順利晉級到前16強。
下一步,他找上這名碩士的MIT教授,用著已經進前16強的成績,告訴教授,若能進到前8名,就可以獲得2,000萬台幣的獎金,祭出誘因讓教授願意上台簡報,憑藉著教授的背景、公信力、簡報能力,最後順利拿下前8名。
就這樣,他再靠著YC比賽前8名的頭銜回到亞洲,開了一間公司,股東就是自己、女碩士與教授。創業之路頓時簡單了起來,後來在短短2年時間內,他便在全世界有了13間辦公室,也到處拿了許多比賽的第一名。但是他還是那位不會寫程式、也不懂AI的小伙子。而這就是商人的做法,利用別人勞務、資產來賺錢。
再舉一個例子:
一個英國自由作家,為了擠進時裝週,在地攤買了一件山寨貨,註冊了Georgio Peviani的域名、信箱,並製作了精美的名片,意圖冒充Giorgio Armani。他在巴黎時裝秀上,透過精湛的演技、話術,讓創意總監替他弄了個吊牌、讓德國男模穿上他從地攤買來的褲子,後來更是透過網紅介紹的加持,一夕間成為時尚之都家喻戶曉的時尚大佬,成功靠著山寨衣服混進時尚圈。
在意精實創業,小心落入工人思維
《共同創造》(Co-Creation)這本書強調,企業應該邀請顧客、用戶一起共同定義產品,修改原先的服務、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有時做了那麼多「貢獻」,生意卻沒有比較好,反而更差,原因就出在這些需求一直在改變。因此,當我們將定位放在「滿足消費者與市場需求」,就得面臨需求一直在變、慾望無窮的窘境;但若建立在「滿足多方利益」的架構上,就可以擁有明確的努力目標且容易「變現」,也就是「賺錢」。
《共同創造》書中傳達的概念類似精實創業(Product Market Fit),為了要做出與市場匹配、目標TA喜歡的好產品,用最小成本迭代修改產品,認為等到做對了市場就會接受。但精實創業往往滿足了消費者和市場,卻沒能幫助企業滿足賺錢的需求,所以經常叫好不叫座。應用在市場上的實際情況,可能只會是曇花一現,熱絡的情況可能不到一天,或甚而根本等不到那天。過於執著在產品上就會面臨這個問題。
工人思維只看PMF(Product Market Fit),但不一定只有Product才能Fit。我們更要學習商人思維的「AMF」、「GMF」。
1. AMF(Action Market Fit)
Action:行動與活動需要不停改變
比如,在臺北賣香蕉賣得不好,不是去想要怎麼改賣蘋果,而是思考怎麼改去台中賣
2. GMF(Gain Market Fit)
Gain:搞定大家的利益
市場需要的產品、用戶很多的產品 ≠ 可以賺錢
使用者多,但虧錢的情況也非常常見。因為當使用者多,轉換率卻不高時,企業每個月得負擔的營運成本,如人事客服、網路費用、軟硬體設備購買等開銷也都非常龐大。
所以,不要在意一定要把產品都做得很好,開公司是要證明「能賺錢」,不是要證明你的產品比別人好。
*本文獲「Betty 貝蒂的行銷.商業.交易」授權轉載,原文:努力工作就能成功?學習「超限思維」,打破成為工人的宿命!
責任編輯:李頤欣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