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心理師看「微笑憂鬱」:藏好不舒服說著我沒事,並不是真的適應良好⋯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心理師看「微笑憂鬱」:藏好不舒服說著我沒事,並不是真的適應良好⋯

心理師看「微笑憂鬱」:藏好不舒服說著我沒事,並不是真的適應良好⋯
撰文者:洪培芸
精選書摘 2020/05/22
摘要

多數時候的我們,選擇了逃避,把心裡頭的不愉快、痛苦跟難過藏在內心深處,表面上都是面帶微笑,嘴裡說著「我沒事」來繼續過日子。因為從小到大,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想太多」...面對壓力,「不正常」才該是正常的反應,提醒了你,這是個該轉彎、該休息的契機。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曾說:「能夠在病態社會裡適應良好、遊刃有餘的人,真的是健康的嗎?」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透過「自我認識」,從限制、恐懼、權威及教條當中解放出來。是啊!在高度壓力及快速運轉的社會下,看起來遊刃有餘、如魚得水,會不會只是個表象,其實山雨欲來風滿樓,全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會不會,只是在結束生命前,蓄勢待發的假面具?它騙過了每個人,甚至是專業人士。當然,更包含了微笑憂鬱的自己。

「正常」未必正常,只是一種想像與假象

世俗定義的不正常是什麼呢?適婚年齡沒有結婚,就是不正常。喜歡同性,就是不正常。結了婚沒生小孩,就是不正常。一份工作做好好的,竟然要辭職,也是不正常。你什麼都擁有了,竟然還憂鬱,更是不正常。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正常,真的是正常嗎?所謂的沒事,真的是沒事嗎?

其實,這些「正常」的內涵,都只是一種想像,更是假象。

不正常三個字,就是最大的汙名化。

在一個病態的社會裡「看起來」好好的,並不代表就是健康的。在一個價值觀扭曲及龐大壓力的社會裡,「能夠」適應良好的,或許只是拚上了「最後一口氣」。

捫心自問,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多少限制性的信念、有多少根深柢固的恐懼,有多少默默順從的權威,又有多少信奉至今的教條,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答案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裡,只是我們從來不曾深入認識。

當然,我們也必須區分到底是真正地適應良好、遊刃有餘,還是善於偽裝、勉強及壓抑。其實是你看不見也看不懂,身邊親近的他,甚至是你自己,早已笑到快沒有力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割破了手會流血,被踩到腳會直呼疼痛,被人中傷會感到氣憤,被人背叛會覺得委屈及受傷……這些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可是,這些正常的反應,卻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你就是抗壓性低。」
「身為公眾人物,接受網友公評是應該的。」
「都這麼大了,還這麼不懂事?」
「爸爸媽媽養你這麼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也是為你好,你說走就走,怎麼可以如此不孝?」
「身為老闆,員工辦事不力、出了紕漏就是你的責任,就是你識人不清。」……

不正常才是正常的反應

身為兒女也好,學生也罷;身為員工也是,身為老闆也會中獎,如果你還不小心有了那麼一點點「名氣」,所有人都可以放大檢視你的一言一行。在這個人人被高度檢視的社會裡,如何能夠不憂鬱?

活在這個時代,存在這個社會,我們所有人都辛苦了。放眼望去,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恐慌、焦慮、憂鬱、失眠等各式各樣的痛苦,或者暴飲暴食、酗酒、瘋狂購物等成癮行為。

生活多麼不容易,感覺壓抑,益發憂慮。而且多數時候的我們,都選擇了逃避。把心裡頭的不愉快、痛苦跟難過藏在內心深處,表面上都是面帶微笑,嘴裡說著「我沒事」來繼續過日子。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想太多」。這也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彷彿是你小題大作,彷彿是你自找罪受,彷彿這一切都是你沒有路用。

「不要想太多」這句話,阻擋了後續可能有的求救訊號。

憂鬱是提醒,也是休息的契機

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眼前有一杯受到汙染、有毒的水,一片過期的吐司,還有一盤腐敗而細菌叢生的烤肉片。這時,有個人來到了桌前,把這杯水、這片吐司,還有這盤肉片吃了下去。接下來他應該會出現什麼反應呢?

一、完全沒事。不僅當下吃得津津有味,過了一小時,甚至三天後,都毫無腹瀉、嘔吐或者任何不舒服的反應。

二、開始上吐下瀉,臉色發青,甚至需要送急診。

前者就是適應良好,但卻微笑憂鬱。
後者雖然出現反應,正是生命提醒。

我們都同意,會產生過敏甚至不舒服反應的人,他的體質才是健康的,才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有感有覺,他還能針對細菌病原、有威脅的刺激、讓自己不舒服的痛苦及壓力產生反應。

微笑憂鬱,就如同暮鼓晨鐘。它是來自生命的呼喚及提醒。

它從來不是要提醒你,唯一的選擇是結束生命,而是提醒你,這是個該轉彎、該休息的契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書籍簡介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
作者: 洪培芸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7

作者簡介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粉絲專頁:「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責任編輯:洪婉恬

心理師 憂鬱症 壓力 微笑 壓抑 憂鬱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