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60歲學韓文卻犯低級錯誤...《被討厭的勇氣》作者親身告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年老的特權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60歲學韓文卻犯低級錯誤...《被討厭的勇氣》作者親身告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年老的特權

60歲學韓文卻犯低級錯誤...《被討厭的勇氣》作者親身告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年老的特權
撰文者:岸見一郎
精選書摘 2018.12.20

◎還沒開始就「做不到」是謊言

我在60歲時開始學韓文。因為我經常去韓國演講。

因為學習多年,我能看懂希臘文、英文、德文、法文等歐美語言,但以前從來沒有機會學過亞洲的語言,所以我從零開始學習韓文。現在已經能夠跟著韓國籍老師閱讀書籍,但仍然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如果回到年輕時代,就像在學語言時會犯低級錯誤一樣,會在很多事上犯錯、失敗,深刻體會到自己的無知和缺乏經驗。

廣告

學習新事物本身是令人興奮的愉快經驗。學習過程難免有痛苦,但其實不需要放棄至今為止累積的一切,就可以回到年輕時代。那就是「模擬體驗」年輕。

任何人都可以嘗試「模擬體驗」年輕,不需要特別的才華或資質,只需要少許挑戰精神。借用澳洲的精神醫師•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話,就是具備「不完美的勇氣」。

有些人有機會挑戰新事物,卻用各種理由推託,說自己「沒辦法」、「做不到」。有人說自己記性比年輕時差多了;有人覺得太難了,無法理解;也有人說自己體力不好。只有一大把時間……。

但是,其實不可能做不到。只要像讀高中時那麼努力,即使從頭學習一種全新的語言,也完全有可能學會。但因為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或是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在開始做之前,就認定自己「做不到」。

廣告

阿德勒說的不完美,並不是指人格不完美,而是新學習的知識和技術的不完美。一旦開始學習新的事,就會馬上看到「不會」的自己。因為以前沒學過,「不會」是理所當然。但是,接受「不會」的自己,才有辦法「學會」。

有一次,我在演講中提到自己開始學韓文,一位70多歲的男性在演講結束後叫住了我。他告訴我,他從64歲開始學中文,目前從事翻譯導遊的工作。他鼓勵我:「無論活到幾歲,隨時可以開始學新事物。」

我學韓文才兩年,學習資歷尚淺,但現在已經看得懂韓文書了。去年,我受韓國全國性的報紙《朝鮮日報》的邀請,用韓文寫了一篇簡短的書評。雖然寫完之後,曾經請老師幫我修改,也因為能力不足,無法盡情地寫下自己的想法,但寫完之後,還是很有成就感。我打算在學韓文之後,再學中文。去年有機會去台灣演講,當時稍微學了幾句中文,讓我產生了興趣。

年輕時的學習經常被迫和他人競爭,或是必須有結果。然而,到了目前這個年紀,就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或是評論,可以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可以說,這正是年老的特權。

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

有時候,雖然感受到自己有明確的變化,感受到自己在前進,卻無法感到欣慰,反而放棄了夢想和目標。

「扣分」思考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會讓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相去甚遠,不斷給自己扣分。

「扣分」思考會大大影響動力。我學韓文已經兩年,如果我把「不需要透過翻譯,就可以用韓文演講」視為理想狀態,用扣分法評價自己目前的實力,每天快樂的學習就立刻變成一種折磨。因此,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

以前我只能在演講開始時用韓文打招呼,最多只能自我介紹一下,現在可以用韓文和別人稍微聊幾句。雖然離不需要借助翻譯,自己用韓文演講的程度還差得很遠,但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要做到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健全的優秀性」,就不能著眼於和理想的差距,用扣分的方式評價自己,而是要用加分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進步。

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就很容易注意到這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為自己的價值扣分。

以前健步如飛,最近只要稍微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疲累。膝蓋很痛,沒辦法走路。膝蓋和腰都很痛,自己越來越不中用。這些都是「扣分」思考。

這是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但是,即使無法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無法走很長的距離,持續散步的習慣,或許可以結交到一起散步的朋友;即使走路的速度變慢了,放慢腳步,反而能夠敏感地感受到以前不曾發現的路旁花草,嗅聞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味。只要稍微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力所能及」的事。

我在50歲時因為心肌梗塞病倒,不得不住院一個月。一年後,又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最近即使接受這種需要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人工心肺機的手術,回到病房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復健。

首先坐在病床上,走到床邊的椅子,確認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因為剛動完手術,光做這件簡單的事就很吃力。

但是,在手術第三天走去護理站時,發現腳步穩健得出乎意料。之後,就會逐漸增加走路的距離,當可以走較長的距離後,就開始走樓梯。復健期間,就是不斷累積「今天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

這並不是和其他動相同手術的病人競爭,復健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用加分法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即使不和別人比較,每天的一小步成為巨大的喜悅,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喜悅成為鼓勵,激發了生命的熱情。

「但是」是否成為你的口頭禪?

「我可以跑馬拉松嗎?」 即將出院的某一天,我問我的主治醫生。

「你可以試試啊。」 主治醫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令我意外的是,我原本以為自己剛接受完繞道手術,根本不可能跑馬拉松。所以,千萬不要認定自己「應該」不行,「一定」做不到。主治醫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試著認為「也許可以做到」的想法很重要。

很多人即使沒有生病,是否因為覺得自己老了,所以放棄了很多事?

阿德勒說,「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任何事」。雖然也會有做不到的事,但任何事都值得挑戰,不要還沒做就放棄。「也許我可以做到」,不妨相信自己的可能性,首先踏出第一步,也許就能夠出乎意料地完成。

那些總是把「以後再說」、「改天再試試」掛在嘴上的人,其實和那些說「不不不,我做不到」的人沒什麼兩樣,這兩種人都缺乏勇氣、畏首畏尾。有些人聽到別人提議「要不要試試看?」時,會回答「好啊,但是……」(Yes…but),這並不是在猶豫該不該做,而是在宣布「我不要」。

無法跨越「但是」的障礙,就無法前進。

我曾經在心理諮商時,計算過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說了幾次「但是」。雖然在「但是」之後說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辯解,但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否定對方,而是提醒對方: 「這是你今天第三次說『但是』。」

必須讓當事人瞭解,「但是」已經變成他的口頭禪。

不妨計算一下今天自己說了幾次「但是」,同時確認一下,自己針對哪些事說「但是」。當發現自己常常把「但是」掛在嘴上後,在「但是」即將脫口而出時,試著把話吞下去。然後,試著付諸行動。於是你會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做到。

不以生產力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回到復健的話題。

雖然在復健後,認為自己走路已經沒問題,但出院後,就會發現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走在路上,到處都有階梯,人行道也都有坡度。而且無法像醫院一樣,利用空調將氣溫和濕度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所以沒走幾步路,就感到疲累。

有時候,在醫院內認真復健的人在出院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住院前,或是生病前那樣,就很受打擊,陷入沮喪,放棄繼續復健。

醫院的環境很舒適,不光是因為在物理上創造了無障礙空間,更因為在住院期間,暫時擺脫了競爭,能夠專心面對自己的課題,只「追求優越性」,不必思考勝負成敗。這是住院期間的幸福。

既然這樣,就有一個解決之道。出院之後,讓自己仍然維持和住院時相同的狀態,下定決心,從此不再和別人競爭。用加分法,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上,就可以在出院後,也持續感受到在住院期間體會的那種喜悅和幸福。

當今的時代,很多場合都會被問及生產力的大小,經常聽到以「生產力」衡量一個人價值的言論。在工作的場合,生產力的確很重要,但不能用生產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有些人生了病,或是上了年紀,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工作;也有人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俐落、完美地做家事感到沮喪。但是,只要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生產力上,無論到了幾歲,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能夠認為自己具有價值。

我以前曾經每週一次,去精神科診所擔任日間護理工作。那一天的活動內容是和參加的人一起下廚做菜。

首先,由工作人員決定當天的菜單,然後要求「先去買食材」。在總共六十名參加者中,只有大約五個人會站起來。買完食材後,當工作人員要求「大家一起動手吧」,也只有大約十五個人參加,但完成之後,到了「可以開動了」的階段,所有人都圍了上來。

那個診所絕對不會責備不動手幫忙的人。有的人今天身體狀況不錯,所以能夠一起參與,但下週也許就沒辦法幫忙了;也有的人這個星期和下個星期都沒辦法幫忙。無論是否幫忙,都沒有關係。

除了購買食材、下廚做菜的人以外,什麼都沒做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是對下廚的人有所貢獻。參與下廚做菜的人,也對沒有做任何事的人能夠享受一頓美食有所貢獻。

在那裡,並非要求「不勞動者不得食」,而是有能力工作的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工作;即使無法幫上任何忙,也不需要感到抱歉,這才是健全的社會。那家診所不責備沒有幫忙的人,而是讓有能力付出的人付出,正是健全社會的縮影。

充分運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只要出現在那裡,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一旦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害怕年華老去,或是生病。

感受到對他人有所貢獻,可以帶來人生的幸福,成為生命的動力,幸福的基礎。

書籍簡介

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3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教於京都教育大學教育系、甲南大學文學系、奈良女子大學文學系、京都府醫師會看護專門學校、京都聖加大肋納高中看護科。除了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2013年他與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各種語文版本已累計銷售突破350萬冊,並被改編成電視劇和舞台劇。另著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等多本暢銷書,也在亞洲各地掀起一股阿德勒心理學風潮。

譯者簡介

王蘊潔

譯書20載有餘,譯有《解憂雜貨店》、《空洞的十字架》、《哪啊哪啊神去村》、《流》。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被討厭的勇氣 韓文 低級錯誤 告白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