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爸媽總是潑冷水、永遠得不到讚美...你是「假性孤兒」嗎?想要被愛,就是覺醒的開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爸媽總是潑冷水、永遠得不到讚美...你是「假性孤兒」嗎?想要被愛,就是覺醒的開始

爸媽總是潑冷水、永遠得不到讚美...你是「假性孤兒」嗎?想要被愛,就是覺醒的開始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琳賽●吉普森
暖心讀冊 2016.12.08

被綑綁的情感

小時候,我們相信爸媽無所不能,儘管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會削弱父母是全能的想法,但無法完全根除。就算他們缺乏愛的能力,我們還是會滿懷希望的認為: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我們被灌輸的文明教條也讓我們無法看清父母,例如:

-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

廣告

-你能信任父母。

-父母會永遠支持你。

-什麼事都可以告訴父母。

-無論如何,父母都會愛你。

廣告

-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

-父母只想給你最好的。

-父母知道的比你多。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但,若父母情感缺失,這些說法就未必是真的。

以為父母會改變

情感缺失父母的孩子,普遍有個共同的療癒幻想,就是「父母終會愛他們、關心他們」。可惜,專注自我的父母絕對不會給孩子愛,只專注於自己的療癒幻想,希望孩子能彌補自己的童年傷痛。

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許多人像是飢餓的鳥兒在父母身後不斷撞擊,想要得到正面回應的碎屑。長大後,孩子會用各式各樣的溝通技巧,希望改善和父母的關係,以為最終可與父母進行有益的互動。

想得到母親認同的安妮

小時候,安妮有時會被體罰或情緒虐待,儘管如此,在公司表揚安妮的儀式上,母親卻當著同事的面說了有損安妮的話,讓她非常難堪、深受傷害,差點爆發情緒。母親對她的侮辱實在太明顯,不管是用意或時機都非常不合宜。安妮認為,這次母親將無法否認對她粗魯且不當的言論,結果母親還是不肯承認,冷冷的否認自己的行為沒什麼問題。

之後的幾天,安妮寫了一封信想讓母親了解她有多受傷,告訴她心裡的感受,希望能坐下談談。安妮用心寫下充滿感情的信,期盼母親能懂,並對多年來的行為道歉。但母親完全沒回應,安妮也覺得母親完全不在乎,兩人之間只剩空虛。

這不是安妮第一次與母親溝通。開始治療後,安妮也試著在父母不尊重她的時候,用正面的態度表達自己、解決事情。雖然母親依舊不理安妮的喊話,但為了能見到三個小外孫,她還是會保持聯繫。不過,這次可不同了。

「我無法釋懷的是完全沒有回應,連生氣都沒有,」安妮說:「我只想要她表示她在乎我,哪怕要激怒她。」

母親無法提供情感支持讓安妮悲痛不已,解決需要花時間,說出來也很重要,但她也察覺到越努力只會讓事情更糟。安妮很迷惘,她幾乎用盡所有的方法:清楚的溝通、誠懇尊重的要求、在情感上坦誠。她想知道若不能說,還能用什麼辦法解決。

「安妮,」我說:「嘗試和母親交心是對的,妳期盼和她建立親密感情也沒錯,但我不認為她能夠接受。雖然對妳來說只是和她溝通,但看在她眼裡,卻是破壞平衡的威脅。畢竟她這樣過了大半輩子,她無法處理妳的率真情感和坦誠。妳可以想像妳的母親害怕蛇,而妳卻一直出奇不意的把肥大蠕動的蛇丟到她腿上。無論這對妳的意義有多大,她都無法承受。」要達到某個成熟度才能有情感親密,安妮的母親就是沒有,而母親的沉默卻讓安妮感覺像是感情的囚犯,不看到母親為她高興就無法停止。

我告訴安妮,想要母親改變,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再提母親做錯的、傷人的事。安妮必須找到「不需母親參與」的方法往前邁進,這才是與害怕親密感情父母交流的唯一方式。

安妮熱切的想要贏得母親的認可,以至於不再為這段關係下判斷:她從來沒問過自己,跟母親在一起快樂嗎?

培養新關係

與情感缺失父母相處就像跟任何人一樣:改變你的期望,並且以觀察代替反應。

不帶感情的觀察

若要情感自由,第一步就是評估父母是否在情感上發展不健全。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實現你小時候「充滿愛的父母」的想像,你無法贏得父母的心,但是可以救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發自真實自我的行動,而不是聽從想討父母歡心的偽自我。

這個原理來自家庭心理醫師墨瑞‧包恩的家族系統理論,該理論陳述了情感缺失父母如何助長情感糾葛、抑制個人統合。請注意,這種情感糾葛發生在父母不尊重彼此界線,將自己未解決的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過於涉入孩子的事務。若家庭受到情緒發展不健全的人主宰,情感糾葛與角色扮演將備受推崇,以維持家族「關係密切」。這個家中看不見真摯交流和感情親近,所有人的真實自我都被隱藏。此外,在情感糾葛的家庭裡,若是和家庭成員發生問題,你會找第三者說,而不是直接找當事人。包恩稱這種三角關係和特殊情感糾葛為「凝聚這種家庭的黏著劑」。

包恩也探討了如何修復,或救治某些成員。他發現觀察和不帶感情能夠抽離家族系統,找到立足點。當我們中立觀察,就不會受到傷害或是情緒綑綁。

轉換成觀察模式

與情感缺失者互動時,若能冷靜、客觀思考,而不是從感情、情緒處理時,你會覺得比較有自信。先把自己穩下來,然後進入觀察者的角度、切斷情緒,例如:慢慢數你的呼吸、依序的繃緊然後放鬆肌肉群、想像讓你平靜的意象。

接著維持情緒分離,像科學家般理性觀察他人的行為,假裝在進行人類學調查:你會用什麼字眼描述他們的表情?肢體語言表達了什麼?他們的聲音是平靜的還是高亢?他們看起來固執還是包容?當你試著進行連結時,他們有何反應?你發現自己有什麼感覺?你能找出哪些情感缺失行為?

對父母或是另一半進行觀察時,若自己變得激動、感到憂傷苦惱,那就表示你的療癒幻想被啟動了,此時的你掉回過去的信念,覺得要是他們不承認你,你就完蛋了。一旦陷入你能改變對方的幻想,就會變得軟弱、容易受傷害、憂慮恐懼且依賴。這種讓人極度不舒服的虛弱感是個信號,提醒你該脫離情感回應,回到觀察模式。若發現自己有所反應,在心中默唸:「切斷、切斷、切斷。」

特別注意要刻意用文字描述對方,只要默默告訴自己就行。若互動關係緊張,在腦中敘述可以讓你集中,當你在找確切的形容詞時,有助於將大腦能量從情緒反應導向他處。同樣的道理,也能運用在控制你的情感上,默默敘述你的情緒,可以有多一點的客觀性來恢復平靜。

若是對方仍纏著你不放,就找藉口離開現場,藉由上廁所離開房間、跟寵物玩、散散步,或是出門跑腿、看看窗外風景。若是透過電話互動,找個藉口結束通話,別忘了說期待下次再聊。想辦法爭取時間,用不帶情緒的觀察模式回覆。

保持觀察模式並不消極,更是脫離情感糾葛的捷徑。進行觀察時,你會變得更堅強、對自己的真知灼見更有自信,加上對不健全的情感有所認識,你不再需要變成那個生氣難過、無助、受父母的肆意抨擊蹂躪而心力交瘁的小孩。無論對方做什麼,你清明的心智和觀察的態度會讓你保持堅強。

接觸vs.交流

觀察能讓你和父母或是其他親人、愛人保持接觸,卻不會陷入他們的情緒手段和你虛無的期待。接觸和交流不同,接觸包含溝通,但不具滿足情感目的,你們仍保持聯絡,依照需要,在你接受的限度內互動。

至於兩性交往,投入真摯的情感就必須坦然開放、建立互動的感情。若你想和情感缺失者交往,會感到挫折、不被認可,一旦從這樣的人身上尋找情感寄託,內心就會失去平衡。把目標設定單純的接觸,把交往的渴望留給能回饋的人吧!

情感孤寂非關男女

情感交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無關性別。儘管尋求心理治療的女性多過於男性,我仍然治療過許多在早期人際關係中的孤寂男性。大多人認為男性的情感需求較低,可是看看自殺率與犯罪數據就知道,他們在某些方面比女性更為痛苦。或許他們沒有表現出來,但缺乏親密感、歸屬感或關心的男性一樣會有空虛感。

孩子一旦發現無法與父母感情互動,常會扮演他們認為父母所希望的角色,強化與父母的連結。這麼做或許能贏得一時的讚許,但仍然不是真誠的情感交流。畢竟情感缺失父母不會因孩子取悅了他們,就突然發展出同理能力。

童年缺乏情感互動的人,不論男女,通常不相信有人會愛上「真正的」自己。他們深信,想要拉近雙方的關係就必須扮演以對方為重的角色。

不敢說真話的傑克

剛結婚時,個性活潑的凱菈經常讓傑克有被愛、快樂的感覺,但現在傑克卻非常憂鬱。

「我應該是快樂的,」他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男人,也努力成為她想要的男人。但我痛恨這種假裝的感覺,總覺得好像在演戲,勉強自己樂觀。」

我問傑克,凱菈看見的他是什麼樣子?

「我應該像她一樣快樂、讓她覺得被愛、讓她永遠快樂。」他望著我,想獲得我的肯定,在我開口前他又說:「凱菈下班回家時,我會裝出開心的樣子,但我覺得這樣好累。」

我問傑克,如果告訴凱菈其實他是勉強裝出開心會怎麼樣?他說:「如果說實話她可能會又驚又怒吧!?」

我告訴傑克,雖然小時候曾因為說出內心感覺而惹怒別人,但聽起來凱菈並不會這樣,只有他易怒的母親,才會在別人不聽命行事時爆發。

傑克和凱菈間的穩定情感應該能讓他輕鬆做自己,但傑克卻深信:如果不努力就會毀了一切。當我告訴傑克,新的相處模式能讓真正的自己有機會被愛。被點出情感需求後,傑克不自在又難為情的說:「我被你說得好像可憐又黏人。」

傑克從小便從母親那裡接收到「弱者才有情感需求」的訊息,若他不照母親的意思做,他就不乖、不值得被愛。

傑克終於了解自己的心情,也更能對凱菈敞開心房,周時凱菈也完全接納他。發現自己對母親懷抱很深的怨氣,傑克驚訝的說:「不敢相信我這麼恨她。」傑克不知道的是:當有人毫無理由的控制你時,有恨意是正常、不由自主的,因為這表示「那個人正在抹滅你的感情、犧牲你來滿足他的需求」。

困在父母的愛裡

這種孤寂感不只存在兩性關係中,即便單身者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因為跟父母和朋友的相處也感到孤寂,使他們不想付出心力談感情。從父母那裡學到「關係是麻煩且會被拋棄的」,加上疲於應付視他們為附屬品的父母,人際關係對他們來說就像人生陷阱一般。

被控制的露意絲

近30歲時,小學老師露意絲覺得被控制狂母親主宰了。母親原本是不苟言笑的女警,要求女兒同住以便照顧她。面對母親的諸多要求,讓露意絲有輕生的念頭。露意絲的治療師直截了當告訴她,她得脫離母親的控制才能擁有自己的生活。當露意絲告訴母親她要離開時,母親說:「不可能,妳絕對會受良心譴責,而且沒有妳,我活不下去。」

露意絲鼓起很大勇氣才建立自己的生活。在過程中,她發現罪惡感只是自由的一點代價。

否定自己的直覺

情感缺失父母不正視孩子的心情和直覺,孩子因此學會讓步,採取對方能接受的策略。孩子長大後會否定自己的直覺,反而選擇錯誤的對象。孩子可能會相信得靠自己來改善關係,將努力經營感情的原因合理化:和另一半相處,每天天人交戰是必經過程。雖然維持溝通和交流確實需要努力,但不該是永遠做不完的白工。

若是兩情相悅、彼此了解、相互支持,這段感情的基調會是輕鬆愉快的,期待看到對方或見面時會感到開心並不貪心。若有人說:「沒有人可以擁有全部。」其實是在傳達他沒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若感情上不滿足我們會知道,得到足夠的愛時也會知道。你不是需索無度的無底洞,當你感覺少了什麼的時候,你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可是,若被訓練成否定自己的感覺,當外人看來沒問題的時候你卻抱怨,就會產生罪惡感。如果你有固定居所、有固定薪水、有足夠的食物,還有伴侶或朋友,你的常識告訴你:「還有什麼不好的呢!」

大多人能立刻列舉讓自己滿足的理由,而羞於承認自己的不滿足,並且因為自己沒有「對的」感覺而自責。

書籍簡介_假性孤兒



書名:假性孤兒
作者:琳賽‧吉普森 
出版社: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9日

你是否覺得……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跟我不親,他們總是站得遠遠的。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為何和某些家人相處總是叫人挫折、換得遍體鱗傷。
  ◎在關鍵時刻,心底會冒出一個聲音否定自己。
  ◎在需要支持的時候,我不會找父母談心。
  ◎我需要假扮成另一個人,父母才會喜歡我。
  ◎明明擁有一切,但為何我還是覺得孤寂。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狀況,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僅止於此。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愛──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博士,累積20年的諮商經驗,分享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父母帶來的痛,解開與親情的枷鎖,修補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潑冷水 父母不關心 假性孤兒
暖心讀冊
暖心讀冊
出版社
展開箭頭

愛書人來讀冊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