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朱立倫「在地入學」、蔡英文「完全免試」?3位總統候選人的「12年國教」政策分析
約莫每年六、七月,隨著夏天氣溫的攀升,許多家長的情緒也跟著激昂起來。其中原因也不難理解––考試季節要到了,寶貝孩子的何去何從似乎俱都看此一役,怎麼能不緊張焦慮呢?
這樣的現象,在國中升高中的階段似乎尤其嚴重。每當官方舉辦有關12年國教的公聽會時,往往就能看到各方家長團體氣勢洶洶的抓著麥克風。其中,高呼著「還我PR值!」「一分一分比高下」的家長們,以及吶喊「不要分得那麼細」、「給我真免試」的家長們,兩者在會場裡彼此交鋒所迸射出的激烈火花,反映的是十二年國教在入學方式上,兩種不同價值觀彼此拔河的現狀。
而這也讓另外一些家長感到疑惑,怎麼12年國教公聽會聽來聽去,所談的都只繞著入學方式打轉,而「小孩受到的是怎樣的國民教育?」這類的重要問題卻被忽略了呢?其實這也怪不得任何人,畢竟人們早已習慣了在大考小考的刀光劍影中求生存、成王敗寇的日子,當政府推出的12年國教仍是假免試、真考試的「山寨版」時,家長們自然只好再度各顯神通,想辦法為自己的小孩爭取到最多的資源,鋪一條最好走最舒適的路。至於國教所教授的內容與品質,那就再說吧,反正無論上課內容是「蔣公看魚往上游」還是「吳鳳捨身教化原住民」,不也這樣走了一個世代?
而原先就盼著免試來減輕壓力的家長們先是受了山寨版十二年國教之騙,又看見另外一群家長竟寧可走回分分相逼的競爭老路子,只得為了真正免試的十二年國教起身辯護。政府官員光是每年想出新的入學方式就忙不過來了,怎麼還有時間去想想他們對於未來國民教育的期許與想像呢?
於是,十二年國教這個每到夏天就得燙手一次的山芋傳接到了今日,仍然還是每個候選人都得去解決、面對的問題。
宋楚瑜––對國教不發一語,對社福竟似更有興趣
雖是這麼說,但當我們翻開宋楚瑜的政見簡報後才赫然發現:身為候選人的他,對於萬眾憂心的十二年國教並沒有什麼興趣!在他官網上的「政策中心」裡,關於十二年國教的描述,只有以下寥寥數行:
我們一直主張:十二年國教就算要做,也應該是向下延伸,不是向上延伸。社會最大的問題是年輕父母養不起孩子,所以不敢結婚,或是結了婚也不敢生小孩,因為工作不穩定,怕小孩子養不大。既然上述少子化是整個社會經濟未來最嚴重的問題,政府就該找出方法來幫年輕夫妻養小孩,幫他們度過難關,這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的搞高中國教,搞得天下大亂。
這段文字清楚的表達了宋楚瑜的想法。十二年國教的辦與不辦、如何來辦,他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不如將錢來補助年輕人生小孩。配合上他的宣傳影片「我們不要太累的教育」中各個年級孩子的那些埋怨、嘆息,的確可以看出他想訴求的對象,正是對於現今教育系統搞得太累太複雜而不滿的家長們,而他也確實喊出了這些人的不滿。
只是,在對現狀做出批判之後,宋楚瑜一個翩然轉身,開始談起的卻是少子化,而其內容不但與幼教無關,甚至連少子化對校園的影響都沒有談及,似乎沒有認知到社會福利議題與教育議題之不同。於是方才批判的十二年國教問題懸而未解,而影片中孩子們喊了半天,也只得到了一句「我們要不累的教育」。但要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不是總統候選人和大家一起喊累就可以了,不是嗎?
朱立倫––形容詞很美,內容卻很模糊
相較於對社會福利議題比較有興趣的宋楚瑜,朱立倫在十二年國教上的主張顯然豐富許多,除了對目前最多人討論的入學方式給出了「簡化制度」「大部分免試」「在地入學」等等方向之外,也提到要設立高中職優質化政策平台。比較可惜的是,這些主張似乎與目前馬政府的主張相差無幾,而朱立倫在他的簡報中並沒有談及他對於現狀的觀察,因而我們並不瞭解朱立倫是基於何種理由來提出這些主張,以及這些主張,與以往國民黨的方向有何不同?
一個啟動十二年國教已數年,卻讓人民對「高中職均優質化」無感的執政黨,所推出的候選人仍說要將均優質化做好做滿,又怎能讓人相信?
然而均優質化固然重要,家長們最迫切關心的應當還是在於入學制度會朝怎樣的方向去做調整。對此,朱立倫所給出的幾個方向似乎都頗有道理––簡化入學制度是好的,推動在地入學是對的…只是要怎麼做呢?在發布的政策中,我們看不出端倪。
而至於「大部分免試」這點,乍看之下說得對極,十二年國教本意便是要免去考試,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但是朱立倫在前面加上了一個「大部分」就讓人疑惑,這是如何的「大部分」法?
讓我們回頭看看朱立倫在10月29號於教育理念談話會上的發言。他說臺灣大概三成的孩子就讀菁英、重點高中,接著質問:為何要讓七成的孩子陪三成的孩子考試?
倘若朱立倫口中的「大部分免試」仍是循著這條脈絡,那他所描繪的未來國教面貌,不過就是將學生分為兩個階級,一邊三成是該去唸書的菁英,一邊七成是不該念書的平民。而,這樣的分類又是如何決定的?不也是考試嗎。這樣的「大部分免試」,也就只能一如現今教育部所做的一樣,不過是換個名義來考試罷了。
朱立倫的國教政策當然也有可取之處。他在弱勢與偏鄉學生的議題上提出以公費培養偏鄉教師、改善宿舍等等方法,確實看見了他試圖減少城鄉資源差距的想法。
只是,綜觀整份政策,似乎仍處於一種喊口號的氛圍︱高中的優質化是怎樣的優質化?課程的多元又是怎樣的多元?我們似乎無法分辨朱立倫口中的「優質」教育,是否與你我所想的「優質」相同?也有人認為戒嚴時期是臺灣最「優質」的一段時光啊。
我們能夠理解他不去明文點出現今山寨版十二年國教的問題,畢竟一個執政黨主席來批評執政現況實在有些尷尬,但當「特色」、「提升」、「安全」、「多元」等等美麗卻中性的語詞在朱立倫的政策中漫天飛舞的時候,他對於未來教育的想像也被悄悄地隱藏了起來。
蔡英文––分析有理,但能落實多少?
蔡英文除了簡報外,另外提出了一份文字論述。這份論述有近一半篇幅的議題分析,從中可以看出蔡英文認為十二年國教之所以出了大問題,在於政府尚未準備好就倉促上路,由於均優質化未能完成,造成了「假免試,真考試」的窘境。於是,老師們仍然只能用「以考試引導教學」的應試教育來面對學生。而就近入學方面也缺乏學區的重新劃分。正是這些原因,讓降低升學壓力、縮短資源差距、高中職社區化等等理想一一落空。
這樣的分析固然有理,但要如何解決?她在後半段提出的解答,首先是「揚棄假均優」,要將教育資源的分配與評鑑脫鉤,改配合國土規劃與區域發展,來推動各地的均優質化,並且將現行大學區走向社區化的學區規劃,再以此為基礎實施全面的免試入學。
這幾個政策在設定上明顯是有所連貫的,其目的,就是達成完全的免試。而完全免試與否,正是十二年國教是否淪為山寨版的關鍵,蔡英文在批判過後,確實指出了改進的方向。而她聲明將保留對於數理、美術、音樂、體育為對象的特色招生,似乎也表達了要革除現今特色招生中仍保留的學科考試分發的意向––如何落實真正的特色招生,避免淪為變相資優班的篩選,也是對於真正免試入學的考驗之一。
可惜以上規劃並沒有具體的期程,並且,在落實均優質化與免試的陣痛期中,她會如何面對家長們可能的反對聲浪,令人好奇。
除了入學方式之外,她也提出自國小高年級起採取英語和數學分組教學,緩解兩科成績雙峰化現象的解方,並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甚至是增加多元選修的空間。似乎試圖想像一個較為自由、開放的教學空間,不過相較於入學方式,這部分的做法就顯得不那麼具體。她口中「以學習者責任模型取代教師責任模型、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與學習模式」雖然好聽,但對於如何輔助老師們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做出轉變,就不如入學方式說明的那樣明確了。
永遠記得靠自己
在十二年國教的議題上,撇除對此沒有興趣的宋楚瑜,可以發現朱立倫跟蔡英文關注之處有些雷同,同樣提到了在地就學、免試、均優質化等問題,甚至有時兩人所提出的解決方式乍看之下似乎也差異不大。但倘若稍作剖析,不難看出兩者之分別。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在朱立倫所言大部分免試的背後,其實可能潛藏著一種對於學生上下二分的菁英主義。而同時,在蔡英文做出全面免試的允諾後有沒有可能如同當今政府一樣處處妥協,以至於讓十二年國教最終走上山寨之路?
於是我們知道,在投完票的瞬間,才是臺灣人民背負起下一個四年的開始。無論總統由誰當選,只有靠著人民對於新政府認真的監督與推動,才有可能讓教育的樣貌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畢竟,免試的十二年國教已讓人等得太久,倘若學生仍然不能從升學的壓力中解放,那麼我們的國民教育便只能在考試中打轉。而還有甚麼事情,能比讓國家以一張張薄薄的試卷去操弄孩子們的人生,來得更為荒謬呢?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