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原以為學以致用,想不到所學大多無用...4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自己「選錯科系」?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原以為學以致用,想不到所學大多無用...4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自己「選錯科系」?

原以為學以致用,想不到所學大多無用...4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自己「選錯科系」?
圖片來源:CollegeDegrees360@flickr CC BY-SA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5.18

聽學長姊分享、上網查科系資料、參加營隊和博覽會、追求興趣與熱忱…這樣就能「選對科系」嗎?其實,不見得。

兩年前我曾經寫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抨擊「熱門度排序」做為選擇科系的依據。我大學的時候這樣選擇的結果,現在想起來都感到忿怒和挫折。反對盲目的「熱門度排序」,仍是我今天堅定不移的立場。但是,我對於兩年前提出的解答方案,今日卻沒有辦法那麼肯定。

這兩年來,我又訪問了不下百人,關於他們的學習歷程與工作經驗。我發現不少讓人疑惑的經歷:明明在進大學前也是查了資料,也參加了科系博覽會,也請教了學長姊與長輩,而且也選擇了高中時的「內心所愛」,為什麼許多人讀大學之後(包括就業後),仍然迷惘、焦慮於轉換跑道,對於大學的歲月感到抱憾?

廣告

以下,就是面對真相的時刻。有四大原因,讓選擇科系這件事,難有公式化的方法,可以得到準確結果。

原因一,投入學習所愛,也可能接不到畢業後的未來

有個寓言故事:一隻田鼠找到了一大缸米,縱身跳進去,其樂無比,大吃特吃。幾個星期之後,吃光了米,卻發現已經無法從缸中跳出去,最後餓死在缸裡。

短程的快樂,有時候代價是長期的折磨––我聽到不少這樣的感慨,當事人在大學時其實都是選擇他們當時的「所愛」。

廣告

訪問過一位文學科系的學生,是的,她對文學充滿喜好。在大學階段,她的學業就是興趣,她準備考試的過程可以很享受––閱讀小說、詩歌、散文,馳騁在文學的優美與情境,考試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直到她突然發現步入大四,而之後該如何?許多系上同學準備擠教師窄門,有人準備走學術,她深入了解之後,對這兩條路都感到極度不適合。後來她走入商業領域的職涯,文學仍然只是興趣。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當然,他們沒有到「死在米缸裡」那樣極端。但他們的疑惑卻也非常真實:如果不知道如何將職業生涯與興趣銜接,大學階段不顧一切的追求所愛,和短視與任性有何不同?

真實案例:英文系沒前途?為什麼台灣在培養人才前,從沒想過學生畢業後的死活

原因二,以為學以致用,想不到所學大多無用

在大學之後,走上與所學相關專業的人,是否就對自己的大學科系很滿意?還真不見得。

我認識有學生抱著改善政治、貢獻社會國家的心情讀政治系。很認真地讀完政治系安排的課程,堅定地走向政治事業,曾任職國會助理、政治人物的班底、政界外圍基金會。他就感嘆地說:

如果現在回到18歲,仍然準備未來從事政治事業,我絕對不會讀政治系––政治系讀的科目,一般書上都有,其實不必老師教。政界每天真實在運作的事,都是學校沒有教的。能不能在政治場域表現與發展,和是不是政治系沒有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較知名的政治人物之中,極少人出身政治系––柯文哲讀醫、朱立倫讀商、王金平一開始是數學老師!

這並不是政治系才遇到的現象。一位相當優秀的商品設計師和我談到,她在設計系期間,只有兩門課對她有幫助,這兩門課都是業界設計師兼課,教學生一些業界設計的真實思維。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課,老師教學生自己過去所學的,卻不教學生未來需要的。當她進業界後,幾乎是以白紙一張的程度從頭學起。

也曾和一位導演兼製作人聊過他的用人哲學:他絕對不用戲劇系、藝術學院畢業生;因為他們腦中有藝術理論,卻沒有觀眾、沒有常識。聽得我倒抽一口涼氣。

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例子。我有一位醫生朋友蔡依橙,他這樣描述他的大學生活「我大學超討厭醫學,念不下去,大三以後幾乎都在補考。也曾經想自殺過。」但是在進入醫院執業後,在放射科發現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成為相當傑出的醫生、主管、研究者,以及創業家。

現在多數大學都與實務脫節嚴重,走入與所學相關專業,還做得有聲有色的人,他大學是否選對系?我不知道。也許,不見得是他選對系,而是他做了一些對的事。

原因三,對科系的經驗往往難以複製,負面資訊常被隱瞞

多聽聽學長姊的分享,當然有助於選擇。但是,凡是資訊來源就有它的限制與偏誤,學長姊分享也是如此。

最大的限制在於,不同的人經歷同一個科系的教育,必然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獲。我採訪過兩個人畢業於同個學校同個科系,一位給予這個科系高度評價,另一個人則給很低的評價,而他們可能都沒錯。

因為這個科系的風格相當鬆散,必修課較少,老師要求不高,一個自律而有方向感的學生正喜愛自由的環境;另一位需要督促、需要別人給方向、逼讀書的學生,就陷入了迷惘。

常見的偏誤是,以真實身分公開分享學習經歷的學長姊,通常偏向報喜不報憂。首先這是人之常情,一般來說不希望公開讓自己的學校和科系難堪,二來也是挑選誤差––受邀去分享大學經歷、也願意分享的,比較多是那些在學校表現較好,認同度較高的學生。

原因四,許多資料高中生難以真正理解

查資料絕對是好事,遠勝於不查資料。但可惜的是,台灣一般高中學生的年紀和知識基礎,在看大部分大學科系的資料,不容易得到真實的理解。

拿電機系來當例子吧。如果一位高中生堪稱用功,查了電機系大學課表,發現課表中有固態電子學、積體電路設計這些課,又查到電機系畢業後可在奈米電子所、醫學工程所等領域深造;如果查了人力銀行統計,發現電機畢業後不少人成為RF通訊工程師、韌體工程師…請問這位高中生能理解到什麼?他能用這樣的資訊做什麼正確的判斷?

除非這位高中生的知識比我高出很多吧,至少看到這些詞彙的時候,我是完全不懂。

有些關於學科或職涯的資料,我們以為理解,但其實是誤解,而且常常偏向美化以及浪漫化。

我訪問過一位外交系畢業的學生,她在高中的時候,參加校園博覽會、閱讀相關資料,對「外交官」充滿了嚮往,認為這分職業可以爭取國家權益、服務國人、促進世界和平與正義。在她進了大學之後,愈深入了解,愈發現外交官往往也只是一般的公務員(只是上班地點有比較大的可能在海外),常常需要服從不見得合理的規定、自己不認同的政策。

最讓她失望的經歷是,她大學時代有一次到歐洲旅遊,結果行李失竊,連同所有證件和錢都沒了。但沿路受到當地人民熱心幫助,終於來到最近的駐外代表處,結果代表處的態度非常嚴峻、冷漠,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辦手續還要向她收費。她出代表處時在門口大哭,再也沒有從事外交官的意願。

如果沒有方法能保證選到正確的科系,怎麼辦?

許多人都想要一個「找到正確科系」的方法:做某個測驗、查哪些資訊,就能夠進入一個科系,學得充實又快樂,日後也順利進入相關職場,幸福快樂一輩子?

愈思考這個問題,我愈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錯了––就像不存在命中註定的天子/天女,必然可以帶給你幸福快樂––同理,其實不存在一個必然帶給你幸福快樂的科系,更不太可能討論一個「正確而完整的」選擇判斷方法。

認清這件事,並不必感到沮喪絕望。相反地,其實許多的大學生和畢業生,不必再自以為「選錯科系」而自責與焦慮––覺得自己和所讀的科系格格不入,並不是這麼特別的事。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選到一個對的科系,而是找到大學之後長遠的人生方向。這個方向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科系能給的,就儘量學;科系不能給的,跨校、跨系、校外、線上、書刊、企業…隨處皆能學,學習效益可能更勝於專任教授的講課。

訪談上百人,看了許多案例,我的結論是,決定未來的不是一個人的科系,而是他面對未來的方式。

延伸閱讀:

如果有一個職業,我非常有興趣也做得來,但對社會沒什麼貢獻,可以選嗎?

怕讀了XX系就會窮?別讓畢業生平均薪資成為選擇科系的「束縛」

「有上學」不等於有學習》自己挑老師、找資源,就不會變成「無一技之長」的大學生!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選錯科系 讀錯科系 學以致用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