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吳道揆導讀》看看日本,想想我們:影響力投資的趨勢與發展
今日推薦文章: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of Impact Investing in Japan. FY2023 Survey, by GSG-NAB Japan 4/26/2024
上週撰文介紹全球影響力投資大咖Cliff Prior曾任BSC(更好社會資本,以投資促進英國影響力投資業的發展)及GSG Impact(影響力投資的小聯合國,促進全球影響力投資業的發展)的CEO。
這週讓我們看看這兩個機構在鄰國日本的發展,以及日本影響力投資的趨勢及現況。本文基本出自「日本影響力投資國家諮詢委員會」(NAB,National Advisory Board Japan for Impact Investing註1)2023的調研,並對比「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IIN)2023出刊年度報告的全球現況。
日本影響力投資的年度報告起始於2016,並與GIIN年度調研保持一致,亦即合格的參與調查者必須至少管理的影響力資產(AUM)至少1,000萬美元,以及至少做過5個以上的影響力投資案例。
除了規模與經驗以外,他們還必須在投資各階段展現創造影響力的做法及「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並且必須運用IMM工具來衡量及管理影響力。條件頗為嚴格。
這次數據基本上來自59家影響力投資機構,包括資產管理業者(8家),創投(11),PE(3),退休金(1),保險(7),政府發展基金(1),合作社及銀行(13),證券(1),基金會(4),教育公司(2)等。
總體規模&成長速度
它們合計管理的影響力資產(AUM)約813億美元(以日圓匯率142計算),與2022相比,增加約400億美元,年比增幅高達97%。尤其是大型金融機構及銀行增幅最快。
這個增幅數據太驚人了!是日本特別高?還是全球影響力投資2023增速特別快?其實我的猜測並不完全正確。經查日本2022數據,其AUM從2021的93億美元,成長到412億美元,增幅甚至高達340%。日本這兩年成長爆衝,但開始下降。
AUM平均規模
約一半的機構AUM規模大於7,000萬美元,平均規模約14億美元。與GIIN 2022數據相比,中位數為6,250萬美元,平均規模約4.85億美元。日本影響力投資機構的規模相對較大。
AUM資產類別
最高的是未上市債,佔43%,其次是上市公司股權及債權,分別佔23%及20%。而最令人驚訝的是:未上市股票僅佔3%。
按GIIN 2022數據,全球影響力投資最多的反而是未上市公司股票,佔26%,其次未上市債,佔22%,再其次是實體資產,佔17%,然後是上市公司股權及債權,各佔14%。
這裡面既有分類差異(例如:日本沒有實體資產及其他幾個細項),也或許意味者日本影響力投資較為保守,對新創的投資以債權為主。
投資主題
不出預料,「降低氣候風險」拿到最多資金,約36%,而「氣候風險調適」(防災相關)只拿到1%(看看日本最近災情這麼嚴重,其實真的應該有所增加。事實上,全球都應該增加氣候風險調適的投資,因為需求強勁)。次高是「健康醫療」,佔7%,再其次為「基礎建設及城鄉發展」,佔4%。其他包括微型金融,教育,助力中小企業,助力婦女等都只拿到約1%的投資。日本的「其他」佔44%,委實太高,也是調研做得不好。
GIIN的2022全球數據,「能源」佔17%,「健康醫療」,佔7%,而幫助消彌貧窮的影響力投資佔比不小,包括:「微型金融」8%,「食物與農業」7%,「住房」6%,教育2%,潔淨用水2%。GIIN的報告裡「其他」佔14%。
可見投資主題與地域性關係甚大。相對來說,日本窮人較少,氣候科技更為發達。
IMM影響力衡量與管理的工具運用
前三名工具是SDGs,5 dimensions of impact (IMP),IRIS,分別佔比51%,35%,25%。也很高興看到已有15%機構運用IFC發展出來的「影響力管理的營運準則」(OPIM,Operating Principles for Impact management註2)。
另外,UNDP發展出來的SDG Impact只有5%,令筆者有些驚訝,也可見目前影響力衡量工具用得較多,但用以提升影響力的管理工具用者較少。
這數據也與GIIN的全球資訊頗為不同:IRIS+有78%,甚至高過SDGs的76%,是否有機構效應?值得懷疑。另外,IMP 52%,OPIM 43%,SDG Impact 19%都遠遠高於日本數據。可見在IMM工具的應用上,日本還差歐美一大截。
財務績效&影響力績效
以「雙底線」為核心的影響力投資當然最關注的就是「雙底線」的達成與否。
首先要先釐清影響力投資機構對投資效益的目標。日本影響力投資界有67%追求超額回報(意即:高於市場利潤),11%追求低於但接近市場利潤,及11%追求略高於保本的投資效益。此外,12%的「其他」。
筆者認爲本題有點問題,應該是67%在追求市場利潤(而非高於)。再則,12%又是什麼?可能是追求高於市場利潤?或題目設計不明確?
而GIIN的報告就清楚明瞭,其2022全球數據顯示:追求市場利潤佔74%,略低14%,略高於保本12%。
- 影響力投資的財務績效(日本/全球):
優於預期(4%/20%),達到預期(55%/59%),低於預期(11%/16%)。無論日本或全球,財務績效達成或優於預期者(59%/79%)都遠大於低於預期者(11%/16%)。另外,不確定者(30%/5%)。日本的調研相當不理想。 - 影響力投資的影響力績效(日本/全球):
優於預期(2%/18%),達到預期(68%/70%),低於預期(0%/3%)。同樣的,無論日本或全球,影響力績效達成或優於預期者(70%/88%)都遠大於低於預期者(0%/3%)。
由此可見,無論日本或全球的影響力投資者都成功達陣「雙底線」,甚至相當程度的超越。換句話說,影響力投資絕不是要你犧牲利潤來完成使命。
日本影響力投資的發展
也特別是包括BSC & GSG在日本的發展:
- 2013 GSG的前身成立,2014日本與歐美加等8國率先響應。日本於2014成立國家級的「影響力投資國家諮詢委員會」(NAB),開始推動影響力投資。
- 2014撰寫第一本國家影響力報告《影響力:市場上看不見的心》(Impact Investment: The Invisible Heart of Markets)(註:美國當年的標題就是:Private Capital, Public Good)
- 2015發行《日本影響力投資發展建議書》,2019發行二版
- 2016發行《影響力衡量工具》
- 2016首度發行年度調研報告(今年第9年)
- 2018,經過幾年的努力,仿效英國,通過銀行靜止帳戶運用法案,並仿效英國BSC,於2020正式開始運作。以投資來推動日本影響力投資發展。(其後,日本影響力投資AUM連續數年大爆發)
- 2019日本的開發金融機構「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首批簽署OPIM。
- 2021首相岸田文雄在首次政策演說中,正式提及了影響力投資
- 2022內閣及官房長官明確表示,政府將推動影響力投資。同年,金融廳設立影響力投資工作小組,以及影響力創業協會正式成立。
- 2023仿效GSG 2013在G8倫敦峰會的行動,內閣官房在G7廣島峰會上,宣布成立「全球健康醫療的影響力投資倡議」(Triple I for Global Health),有意主導全球健康主題的影響力投資。
看到日本的數據及其發展歷程,讓我們清楚看到日本影響力投資走在我們前面好幾大步,尤其在實踐及政策方面。這也讓我們有很多的學習及期待:
- 基礎建設:他們的NAB(影響力國家諮詢委員會)積極做紮實的基礎建設,包括影響力主題研究,訂定影響力衡量標準,提出國家影響力發展藍圖。讓有意參與者可以跟隨或遵行。
- 政府重視:基礎建設做得好,就更有可能得到政府支持。其實全球的政府都特別歡迎影響力投資,因為影響力投資就是要調動私人資本,共同解決公共議題(Private Capital, Public Good)。政府不僅僅是政策制定者與驗收者,更是最終成果的受益者。因此許多政府不僅政策配合,推動實施,更積極投資參與,例如美國。
- 金融參與:台灣中小企業活力充沛,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創新解方。在投資,融資,或輔導等方面,若能得到大型金融機構的認真參與,將會結出完全不同的果實。雖然參與新創或有較高風險或期間較長,但國際上多的是金融創新方案(例如:混合金融,公私合作,PFS為成功付款等),可以大幅將低風險系數,讓商業資金可以參與獲利並管理風險,真正創造出金融影響力。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讓我們的影響力投資接軌國際,參照日本,邁著大步向前行。
註1:配合GSG Impact,日本該委員會近期剛改名GSG Impact Japan。
註2:IFC在2019推出OPIM,目前全球40國有184簽署機構。經查日本共8家,合計AUM約60億美元。台灣有一家(博觀資本)在尚未完成其基金募資之前就已是OPIM的簽署方,可見其對影響力投資的明確定位。
責任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