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不談數字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思想才是未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減碳ESG

不談數字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思想才是未來

不談數字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思想才是未來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攝影者:攝影・張家毓)
撰文者:商周集團執行長 郭奕伶
郭奕伶專欄 2023.11.17

「生命貴,還是成本貴?」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對我丟出一記直球。

商周Cooper壯遊來到位於台北中山北路上的台泥總部,七十七年的水泥龍頭,一樓大廳正展示最新的低碳建材、綠能解決方案。

張安平剛結束一場午餐會議,身穿簡單外套、襯衫便趕來,帶我們沿著大廳迴廊、「導覽」台泥過去七年的轉型佈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這些,你們每年花多少錢?」出於財經記者本能,我直指問題核心。

「我不談數字。」他這樣「句點」我。接著提起,七年前,他接下台泥董事長,上任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宣佈減碳排,「一年之內,全廠排放標準要達到政府法規的一半,大家都覺得我瘋了。」

「你們因此多多少成本?」我不放棄,繼續追問。

「你覺得,是生命貴,還是成本貴?」他反問,究竟是人類生命重要,還是企業營運成本重要,只用一句話,就讓現場的我們啞口無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寫過一篇文章「財務高手不談數字」,講的正是張安平。

從小留洋、嫻熟財務的他,是公認的「救援投手」,屢次替岳家、辜振甫家族旗下事業化解經營危機。接任台泥董座後,他一舉募資、發債數百億,更透過併購,買下歐洲水泥廠、儲能廠...... 他心裡對每項投資自有盤算,卻從不對外明說,這算盤,是怎麼打的。

「我為什麼不談數字?因為數字是歷史、思想才是未來,」張安平強調。

答案,聽起來很玄。但談起台泥轉型、投入ESG的決心,他反倒像個傳教士,不厭其煩地舉出各項研究、典故、數據證明,當地球溫度從攝氏1.5度上升到2度,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看減碳,都是看生意,但我們看的是人類的存在。再二十三年,台泥一百歲,我們現在是在為下一個一百年的人努力。」

「這次新冠病毒是老天爺給全世界的抽考,結果大家都不及格,造成幾兆美金損失......。歷史上人類有過三次大滅絕,如果2050年因為氣候變化有八成人口死亡,還有什麼事比這更重要?」

如此遠大目標,實在令人難以想像,該如何讓它發生?尤其,台泥是營收破千億、全球員工數破萬的跨國集團,而且,這次張安平要救的,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全人類。

但這一回,財務高手心中的算式很簡單,「這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

他指著看板上每項減碳數據說,「如果你心裡不相信這件事,你是不會做的,因為這每一項都很煩,如果你不相信這個(碳排)的可怕,你不會改變的。」

過去,水泥業被視為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7%,估計來自水泥製造過程;每生產一公噸水泥,平均排放0.8公噸二氧化碳,比率高得嚇人。做為「元兇」之一,張安平坦承,自己接下台泥董座後,逐漸發現這件事的嚴重性,「雖然越看越怕,但越怕,越要做!」

他認為,企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而台泥身為台灣第一大水泥業者,必須有示範、引領產業前進的企圖心。

「我們不只把產品做出來,而是有觀念想跟大家溝通,」張安平帶領台泥兩路轉型,一路是水泥本業高值化,從過去賣產品、比價格,到現在賣「碳知識」顧問服務,幫客戶解決減碳生存危機;另一路,積極開拓綠能新事業,投資發電、儲能、售電一條龍服務,如今非水泥等新事業營收已佔總營收35%。

上任七年,縱使願景宏大、轉型戰線廣布,但去年燃煤成本大漲,中國房市萎靡、水泥需求下滑,台泥稅後淨利較前年大減73%。股東會上,就有小股東當面質疑張安平,希望轉型的同時,也能顧一下股價,不然一直「住套房」,看不見公司轉型成果。

當場,張安平霸氣回應,「你算出這十年加上配股配息,你賠本、我賠你!」他說,自己敢這樣回,當然是「算過的」,但他明白,「我知道,我們股東每年都在問我,明年賺多少錢?」

財務高手還是不談數字。他談歷史、談人文,連股東會都得先用他親自作的詩開場,因為他相信,要對內、對外改變員工和股東對台泥的印象,還得從大家的思想改起、點燃使命感,而不是靠冰冷的數字服人。

因此,面對外界壓力,張安平依然堅定,「一家賺錢的公司不講這件事,難道要賠錢的公司講嗎?我們不是把錢全部發給股東,而是發給社會。」

七十二歲的他更忙了。疫情一解封,要不是在全世界各處飛,難得回台灣,也是輪流跟各事業單位開會,尤其研發會議,他務必親自出席,一參加就是整個半天。

但在我看來,接掌台泥,是張安平縱橫商場數十載最認真、也最有熱情的時候。正如他最後跟我們分享的小故事:「我十八歲在普林斯頓大學,念理工,有天我去看核融,那位教授六十幾歲了。我不明白,我問他:『為何你要花時間研究一個自己一輩子可能也看不見成果的東西?』」

「教授說:『如果我做的東西,可以影響未來的人,那有多值得?!』他的這句話,我到現在七十幾歲,還記得。」

因為,唯有我們先相信,才得以看見。

郭奕伶專欄
郭奕伶專欄
郭奕伶
展開箭頭

商學院沒教、頂尖CEO不外傳的know how 都在這裡,讓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陪你打出一場場的勝仗!

立刻加入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