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商業趨勢
什麼是「平台革命」?

(想知道更多、更完整的平台革命相關資訊,請上商周.com最新推出的《深度議題》專欄:「平台革命大衝擊」,有影音、大事紀、商周觀點、網路相關資源及各類相關報導。)
市值最大、成長最快、最賺錢的,都是平台企業,蘋果、Google、微軟、亞馬遜、臉書,《財星》全球市值前十大企業,有五家靠平台成長!
平台,是什麼?
簡單的說,平台企業不賣產品,賣的是看不見的「互動」。平台藉由聚集使用者與供應者,透過他們的互動賺錢。優步(Uber)、Airbnb與亞馬遜的傳奇。它們,不擁有一輛車、一個房間、一個門市,卻在運輸、住宿與零售領域,扳倒原有市場老大,成為第一。現在,這個平台效應還進一步的,讓一群想不到的新兵,偷走大廠的利潤......
過去,就有平台存在。比如說,百貨公司與超商就是一種平台,百貨公司讓品牌廠商進入設櫃,再透過活動招攬客人。若廠商因此售出更多商品,百貨公司就可透過抽成而獲利。
然而,手機上網的蓬勃,卻在過去五年間,讓平台經濟出現爆發性成長。科技帶來的三個改變:
一、它提高了溝通效率:當消費者幾乎人人可持手機上網,平台企業就可突破時間與地理限制。Uber的使用者可以隨時在外叫車,Uber則能在幾秒內,快速媒合使用者與最近的Uber司機。
二、它降低交易成本:從iTunes到Uber與淘寶等平台,消費者都可以立刻在網路以非現金支付,交易變得非常簡單、迅速。
三、它解決最難的信任問題。以前,我們不敢坐陌生人的車,不喜歡網購,因為擔心被騙。但科技,讓我們可以在使用後立刻用電腦評價對方。
平台企業,拿掉傳統中間人與邊界的概念。2016年雙十一購物節,淘寶上萬家商店可以在不到五十二秒內,創造出人民幣十億元的營業額。阿里巴巴略過了門市,直接媒合商家與買家,打造出經濟學人說的「全世界最大的市集」。
台灣大車隊即便用十一年,累積起擁有一萬五千位司機的車隊,但是Uber號召的是全世界閒置在家中車庫的車。後者因為以兼差性質開車,也願意以較低的折價去接客。全球最大飯店連鎖萬豪酒店即便很會購併,但是Airbnb是號召全球百萬閒置房間拿出來活化,根據Airbnb預估,到了二○二○年會吃下全球一○%的飯店市場。
即便GE在醫療設備的市占率近六成,但波士頓一家醫療平台Cohealo,卻主張醫院很多昂貴的核磁共振儀器(MRI),並非頻繁使用。透過Cohealo的平台,其可調度醫院所有閒置儀器,出租給需要的醫院,後者也不需要再採購,它,也成為百年企業GE最大的敵手。
可怕的是,平台經濟還有一個最常被忽略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它,將讓贏者通吃。
百年車廠如BMW,面對科技平台Google切入汽車領域,後者因為擁有社群更新出的地圖資訊,與累積的人工智慧能耐,讓其可切入無人車。若Google持續進逼,「我們最後終將成為如富士康之於蘋果這樣的公司,只為這些網路公司提供汽車的金屬框。」BMW董事會成員弗勒利希(Klaus Fröhlich)說。
沒人能自絕於浪潮之外。即便是賣便當、幫人洗衣的商家。
悟饕池上飯包執行長林峰回憶,原本悟饕在中國已經布點加盟店四十家店,準備開始收成。但是二○一四年大量的送餐平台崛起,瞬間,悟饕的競爭對手不是方圓三公里的小區內的快餐店,而是送餐平台背後的上千家店,中午出來買便當的人變少了,他花六年精選布點的優勢,一夕消失。
他感慨的說:「原本商業模式行不通了,沒法做下去了。」送餐平台的崛起,讓中國消費者的用餐方式只剩下兩種,一種是呼朋引伴的多人聚餐,另一種,就是送餐。
平台,正在改變我們熟悉的商業世界,當經驗跟規模都不再是優勢,產品的價值不如資訊的交換,我們確實需要換個腦袋思考,以面對隔日起來,巨獸已經站在自家門外的世界。
(想知道更多、更完整的平台革命相關資訊,請上商周.com最新推出的《深度議題》專欄:「平台革命大衝擊」,有影音、大事紀、商周觀點、網路相關資源及各類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