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台灣品牌如何走出國際?突破圍牆花園包圍,開放網路成品牌出海信任基石

近年來,「圍牆花園」壟斷廣告技術市場的新聞頻頻爆出。不久前,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Gannett宣布起訴Google,控告這家科技巨頭壟斷了數位廣告市場,透過涉嫌欺騙性的商業行為,導致媒體發布商的廣告收入大幅下降。Gannett董事長兼執行長在聲明中提到「數位廣告是數位經濟的命脈,如果沒有公平的數位廣告競爭空間,媒體發布商就無法投資他們的新聞編輯部門。這家科技巨頭在數位廣告產業的主導地位『是以犧牲媒體發布商、讀者和其他所有人為代價』來維繫的。」
鑒於該報業集團在業界巨大的影響力,這則新聞受到了幾乎所有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和關注,但這對於廣告產業的人來說並不算是新鮮事,「圍牆花園」們仰仗於其壟斷地位,以自有受眾和資料,打造了一個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並要求品牌主和廣告主使用他們所提供的投放平台在這些封閉系統裡投放廣告,這當中也包含台灣的出海品牌。問題是,這樣的做法是以犧牲品牌所獲資料的開放度和透明度為代價,而開放和透明,卻是廣告投放產業的新趨勢。

談到開放透明,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對於任何出海品牌,成功的行銷本質都是將「預算花在對的地方」。具體而言,在策略層面,品牌制定廣告投放計畫時,需要清楚瞭解目標使用者是誰、目標使用者在哪,達到吸引用戶注意力、促進長效銷售轉化的目的;在執行層面,廣告投放活動需要一個開放透明的資料環境,幫助品牌主更清楚地看到用戶的行為及轉化路徑,根據使用者路徑如何分配及調整預算,實現行銷效果最大化。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開放網路佔據了消費者大量的注意力。事實上,The Trade Desk調查資料顯示,在全球範圍內,「開放網路」佔據了消費者超過六成的注意力,而「圍牆花園」僅不到四成。開放網路是指在圍牆花園之外的,包含大量垂直網站、聯網電視(CTV)、影片、串流音樂、Podcast、數位家外廣告等在內的其他管道。
開放網路是消費者數位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環,更難能可貴的是,相較於圍牆花園,它為希望觸及全球受眾的台灣品牌提供了一個一站式、開放透明的環境。
由於海外媒體平台眾多,出海品牌短時間內難以熟悉。因此,品牌主、廣告主多數會選擇將預算聚焦在更為熟悉的圍牆花園平台上。但是,圍牆花園往往將龐大的資料與流量牢牢地掌握在自身平台上,品牌僅可以獲得基礎的資料分析,卻很難對其進行驗證,特別是單一管道的資料無法衡量跨平台、跨管道廣告的真正成效,更無法深入分析何種策略真正奏效。
相比之下,開放網路優勢顯而易見,開放網路建立在多媒體、跨平台的資料基礎上,透過提供大量開放透明的資料讓出海品牌能夠進行系統性、精密的分析,從而在資料中尋找和創造廣告機會,實現全管道、大範圍、多場景、跨設備的廣告投放需求,有效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當我們在談論開放透明時,其實就是在談信任。

以信任為基石,出海品牌擁抱「開放網路」
我們正迎來台灣企業出海的新節點,一方面是疫情後複雜的經濟環境挑戰,一方面是競爭加劇,傳統行銷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在此挑戰之下,如何實現從產品力到品牌力的飛躍,已經成為出海企業的新課題。與此同時,圍牆花園流量競爭日益激烈,廣告購買流量效率逐漸趨緩、投放成本日益增加,要確保預算仍然花在對的地方,出海品牌急需尋找值得信任的管道和夥伴。得益於開放透明的特質,開放網路成為許多出海品牌備受信賴的管道新選項。作為開放網路的擁護者,The Trade Desk一直將「開放、透明、客觀」作為品牌核心主張的基礎。自從2016年開始佈局台灣市場,便致力於成為台灣品牌耕耘海內外市場值得信任的長期夥伴。
The Trade Desk致力於幫助廣告主運用消費者在開放網路的注意力,並透過不斷推陳出新的AI技術和一站式平台,活用第一方資料,跨平台、跨管道地觸及適合的消費者並提供可衡量的廣告成效,在開放網路中制定與執行更精準的全管道程序化廣告投放策略。
隨著海外業務的長期增長,台灣企業需要不斷建構品牌聲譽,提升全球影響力,而The Trade Desk也將持續創新,幫助他們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任。
The Trade Desk台灣暨香港區總經理顏任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