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商業趨勢
多元團隊治理,活化身障人力

AI(人工智慧)當道,電腦程式以模仿人類智慧來執行任務,並根據所收集的資訊反覆改進。因此,高品質的數據是訓練AI最重要的基礎,近幾年隨著產業脈動產生了一個新興行業—AI標註師。
全台灣有超過十幾萬身心障礙者無法外出就業,而AI標註師的工作因重覆性高,適合體力較不足,但穩定性高的身障者。2017年若水國際(以下簡稱若水)開風氣之先,率先成立標註師團隊,培養身障者多元的專業能力,增加其就業機會。
近年國外企業積極倡導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簡稱DEI)新職場文化,意指多元、公平、包容,強調在職場上,尊重個人差異性,讓身障者、LGBTQ(非異性戀)、不同種族等都能在職場發揮價值,進而達到職場平權。
「身障是DEI族群裡面最沒有聲音的一群,因此,若水成立的初衷是在科技領域尋找身障者的就業機會」2009年加入若水團隊擔任執行長的陳潔如表示,2013年若水以社會企業型態切入一般企業較不會納入人力資產的身障者就業領域,當時就已經把它變成願景使命。
若水以BIM、AI標註,協助身障者走進職場
若水為身障就業議題尋找商業模式,前三年跌跌撞撞經歷了29次失敗,期間曾多次到歐洲、中國、日本、東南亞取經,但大部份的案例仍屬於勞務性質,不但無法獲利且和若水的核心價值相去甚遠。陳潔如強調「我們要用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說話」,直到2012年才在工程相關領域,看到一個結合身障者與非身障者多元團隊共事的機會點。
當時,正值營建業邁向數位化,從設計、施工、竣工階段,透過3D模型的檢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的建置,不但可以推進設計品質及減少施工耗損,且適合身障者,遂於隔年展開BIM團隊招募作業。

陳潔如分析,BIM的工作很適合身障就業者的原因有二。首先,它雖然是自動化,但又需要仰賴高質量人工判定的工作;其次,因它屬於傳統產業運用數位化的進程,在產業發展上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具較高的發展性。
剛開始,若水BIM團隊受到很多人質疑「身障者到底做不做得來?」陳潔如說「我們發現它的流程很像組樂高,可以分項作業,適合的人選擇適合的項目,再把它模組化。」上線前,若水提供身障者6個月「訓用合一」的訓練,再加上幾層的考試,即可成為正式的員工。
科技日新月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在職訓練,陳潔如強調,BIM已經走到數位孿生(Digital Twin)階段,虛實要去做整合,甚至後續模型都要應用到智慧建築,串聯到資通訊整合、自動化控制、能源管理。因此,每年都要有更新的準備,持續調整身障者培育的教材和訓練方式,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

透過「訓用合一」和「在職訓練」,5年之後,若水BIM團隊已開始獲利。與此同時,若水也思考著「有什麼樣的工作適合無法出門的身障者?」,AI標註師的工作就在這個時候產生。
目前若水擁有74名員工,身障者佔比約45%。一年多前加入若水BIM團隊的脊髓損傷身障者歐明彥就是其一,2019年在越南自助旅行時車禍受傷後,必須依靠輪椅代步。經過二年的復健,家住台中的他很想自立生活、重回職場。但如何獨立生活、又如何找到合適的房子和工作,都有著重重的考驗阻擋在前。

歐明彥說,輪椅族需要有電梯的房子、空間要夠大,附家具的房子並不適合,他笑稱「是自帶椅子的人」。事實上,房東得知他坐輪椅,也多半不願意出租,讓他四處碰壁,最後在新北社會住宅才找到合適的住所。
原先在海運業從事業務工作的他,受傷後已不適合外勤工作,而非工程背景的他,面臨的挑戰是從零開始的學習。如何克服困難?「拼命問、狂問」他比較和之前工作環境不一樣的是,「每個人都很願意告訴我」,展現若水多元團隊的包容。
受傷之後,歐明彥的人生一夕翻轉,一度覺得很迷茫,也經常思考「往後的人生有什麼意義?」但若水BIM團隊的工作,讓他重新找到人生的定位,即便仍會遇到困難、挫折,他還是很樂觀的說,「這就是人生的滋味」。
脊損基金會協助傷友掌握新技能,甚至發展自我品牌
事實上,在台灣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就業環境仍不友善。致力於協助身障者就業脊髓損傷社福基金會(以下簡稱脊損基金會)執行李和謙分析,除了就業機會的短缺,很多工作不是傷友所要或能勝任的,此外,短時間上課學習技能 ,如何和職場老手拼搏,都會降低他們的就業意願,因此,重建其信心相對重要。

在實際培訓計畫方面,李和謙表示,脊損基金會為協助傷友掌握新技能,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主要有二大部份,一為靜態的全職職訓培力,像是擔任社群經營編輯、文字編輯、市調中心調查員、永續報告書撰寫等工作。另外,動態斜槓職訓有「同儕訪視員」,主要側重以過來人身份,透過醫院訪視、家訪,以同理心重建傷友們的信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友善大使講座」的訓練,讓傷友到企業、校園分享自身的故事,已有傷友因此而發展出自我品牌。
「打開限制,擁抱多元」陳潔如希望讓身障就業可以成為職場的常態,在不斷試錯和調整的過程中,萃取出台灣身障就業人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