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外部成本內部化,直面碳排責任》大膽擁抱循環經濟,才是綠色轉骨最強藥方!
為了協助台灣中小企業進行綠色轉骨,強化永續競爭力,中租控股與商周集團日前共同主辦2023永續趨勢高峰會,聚焦於策略思維轉型,從傳統的線性經濟,轉型至循環經濟。同時,也從財稅會計、風險管理、商業模式轉型等面向深入探討,為中小企業釐清ESG轉型路徑。
「台灣需要與鄰近國家,保持碳競爭力,尤其是日本與韓國。」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特別到場致詞指出,行政院為此同時推動淨零轉型與智慧轉型,新內閣也核定了「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將投入743億元以上。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則指出,金管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目的在於希望讓上市公司以大帶小,帶動產業永續轉型。台灣證交所則將建置永續報告書的數位平台、建立ESG評鑑,並推出多元化ESG金融商品,期望能提升中小型公司的ESG能見度,並鼓勵中小企業將ESG納入決策。
減碳效果不彰,轉型循環經濟才是解方
「我們正踩著油門,行駛在通往氣候災難地獄的道路!」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引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去年提出的警示,坦言人類30年來的減碳成效不彰,碳排仍然逐年成長,未來陷入危機。
黃育徵指出,關鍵在於人類經濟至今沒有脫離「線性經濟」的舒適圈。營運模式將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例如碳排放)卻是公有化;而企業財報更是只追求短期績效。他直言,如果沒有轉型為「循環經濟」,就不會有淨零。
那麼,台灣究竟該如何轉型至循環經濟?黃育徵建議政府政策採取「淨零三部曲」。首先,應盤點「淨零商機」,讓「好主意」變成「好生意」,鼓勵企業因有利可圖而加速轉型。其次,利用循環會計、循環財稅、循環採購、循環金融等四大政策誘因,發揮政策槓桿。最後,則是制訂長期轉型策略藍圖,在財務報表、人員培訓、投資採購、績效考核等治理範疇,發揮「好治理」。領導企業轉型韌性的營運模式,打造「韌性台灣」。
外部成本內部化,促使企業面對碳排責任
在《綠色轉骨-永續生態圈》高峰對談中,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在會計制度上,國際間除了2017年已確立的氣候相關的財務揭露(TCFD)之外,「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也將在今年發布最終框架。而在2024年,則將發布「不平等相關財務揭露(TIFD)」。但是他也坦言,「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預估花要20年,到2043年才能實現!」
「減碳的同時,台灣更需要藉由發展再生能源,找到能源的自主性,才能解決能源安全與成本問題。」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執行秘書莊銘池說,台灣能源進口比例高達96.88%,能源安全是一大危機。而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發電、氫能、儲能、碳匯,這七大再生能源領域,將能改變台灣的能源供給、使用方式。
中租ESG策略三層次,練成轉型典範
中租控股董事長陳鳳龍則從中租本身的ESG轉型為例,指出ESG不僅為了節能,更能成為新事業,並發揮影響力,改變整個價值鏈。
「中租的ESG策略分成三層次:自己做、影響別人做,以及實際投入能源轉型事業,轉型到循環經濟。」陳鳳龍指出,中租早期開始進行範疇一、二、三的碳盤查。
進一步,中租也發揮影響力、整合上下游。例如,在授信政策中納入ESG原則,鼓勵客戶轉型。同時,中租從2010年開始,更是直接進入節能、太陽電廠,再儲能、小水力等多元綠能投資。陳鳳龍表示,目前中租也規畫太陽能板回收,讓數量龐大的太陽能板能實現資源循環。
企業亟需練就「永續發展+業務績效」轉型二刀流
「企業淨零舉步維艱,但是機會就在眼前!」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陳美融指出,企業常抱持「做得夠好了」的心態,並未將永續視為長期的優勢;而各項永續計畫堆疊而不連貫,未善加發揮各議題之間的綜效,再加上資料數據紛雜,無法做出明確決策,後續追蹤及評估能力亦有限。種種因素,導致企業淨零轉型困難。
她建議,企業可以透過全面轉型視角,結合永續願景與業務進程。同時,聚焦價值獲取及規模化永續發展,以永續發展及業務績效為雙重目標,推動業務模式、價值鏈及業務組合的創新,讓永續舉措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
共好、共益,成為品牌新價值
「企業不能『我自己好就好』!」茶籽堂創辦人暨執行長趙文豪說。從早期一家苦茶油廠商,到現在成為永續轉型典範之一,趙文豪分享茶籽堂的轉型歷程,由於遇到原物料問題與產地農村社區人口老化問題,迫使他正視原料、農民,以及環境土地議題。
藉著發揮影響力,茶籽堂逐年轉型成為一個共好、共益的品牌。「我們販買的不只是苦茶油,而是加上了美好的願景與想像。」趙文豪說。
零碳「心」經濟,聚焦於綠色新商模
在下半場對談中,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指出,台灣新能源產業的在地化是一大優勢,例如中租的太陽能,如果台灣持續發展,競爭力會日益明確。廖英智也建議,政府政策需要型塑清晰理念,引導從消費文化轉型成低碳社會,產生以循環經濟為主流的新文化。同時,設計獎勵機制,讓企業的努力產生最大價值,更將有助於台灣加速永續轉型。
與談人一致認為,永續轉型不能單打獨鬥,必須考慮上下游關係,以生態圈的方式,結合政府力量,以跨域、跨生態的模式,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