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傳承轉型】唯豐肉鬆老人家最愛肉鬆配粥!肉鬆老店跨足長照
身為50年老店唯豐肉鬆家族長媳,原本在廣告公司從事設計工作的林詠涵,婚後跟隨丈夫投入家族事業,從門市人員開始從頭學起,「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沒有角色的,僅是公公的特助。」林詠涵嫁進一個觀念很傳統的家族中,眾人對她的期待就是乖乖做好交辦的事、協助先生守好原本基業即可。但林詠涵認為現代人飲食漸漸西化,肉鬆這種老店必須要走出舒適圈尋求轉型,於是提出打造禮盒、開發新品的建議,無奈的是,這些新想法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家族長輩的支持,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平衡。
不受傳統角色束縛,強學力拚第一張成績單
為了證明自己,林詠涵積極向外尋求機會和協助,正好在2003年趕上臺北市發展伴手禮的政策,用心提案的她隨即獲得經濟部輔導金,開發出一系列「小新乾禮盒」。雖然說資金有了,但執行過程卻不是那麼順利,「因為老師傅認為我在這行什麼都不懂!」挫折之下,林詠涵回頭檢視自己,發現自身專業確實不足,於是去讀了實踐大學食品營養保健生技系,還拿了營養師執照,再回來推動計畫,因言之有物,才跟師傅建立了溝通管道。
林詠涵提出只取豬腿肉中的腱子肉來製作肉鬆,「這個部位最嫩,製作肉鬆最細緻。」由於腱子肉在每隻豬身上僅能取18兩左右,因此她主打嚴選臺灣黑毛豬後腿部位的「黃金18兩肉」,少量包裝,打造成精緻的肉鬆禮盒,藉此提高產品的售價,終於成功說服老師傅們進行新品製作,開發出唯豐小新乾系列食品及禮盒,交出她的第一份成績單,也取得「執行長」的身分。
考量百歲阿嬤需求,貼心設計高齡粥即時包
自此之後,林詠涵花了7年時間得到公公的認同,一步步接下內部管理的重任,她也深刻了解累積專業知識的重要,於是繼續念了政治大學企業家研究班,甚至攻讀臺北醫學大學生技EMBA碩士,還參加中小企業經營領袖研習班,不斷精進自己。在2016年觀光人數大減後,大大影響店裡的業績,林詠涵意識到轉型是刻不容緩的事,正好那幾年她與先生在照顧百歲阿嬤的過程中,觀察到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因此有了為65歲以上老人家設計食品的想法。
由於阿嬤年紀大、吞嚥不易,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導致身形日漸瘦弱,而且阿嬤除了營養保健品也想吃點令人愉悅的食物,「而她心心念念的,一直都是從小吃到大的稀飯配肉鬆。」但林詠涵發現到煮粥對於現代家庭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每次一煮就是一大鍋,阿嬤又吃得少,年輕人也不想餐餐吃,到最後都吃不完倒掉,「不如我就來開發小份量的稀飯配肉鬆即食包吧!」
然而,65歲以上長者幾乎都有三高問題,必須進行低GI飲食,於是林詠涵透過北醫碩班教授取得獲美國專利認證、臺灣產的「發芽糙米」,屬低升糖指數澱粉,就連糖尿病患者都可食用,搭配肉鬆設計成一人份的常溫即食包,成為簡單方便的「享粥道」,在藥局上架,是老人家持慢性處方箋取藥時會順便買走的熱門商品,也讓唯豐肉鬆正式跨足長照領域。
以柔克剛,在順應長輩及爭取認同中找平衡點
有了清楚的轉型方向,林詠涵更有自信與先生攜手,帶領唯豐肉鬆這個擁有50年基業的傳統老店往前走,雖然過程中有許多挫折,但她始終認為「人與人相處一定要能將心比心」,就像一開始要獲得家族長輩的支持非常困難,「但我也理解他們是傳統觀念長大的人,讓他們改變想法本來就不容易。」但林詠涵也不輕易放棄,用不認命的心態充實自我,拿出女性柔軟的一面去面對質疑,絕不硬碰硬,在順應長輩及爭取認同中找平衡點,並且發揮耐心、彼此尊重。
林詠涵也很感謝能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舉辦的女性創業飛雁計畫,讓她在梳理成果發展的歷程中,更明確知道自己及先生在家族企業中的角色定位,她也要給同樣有創業夢想的女性朋友一些建議:「切記勿忘初衷!」要能夠伸縮自如,善用太極拳中以柔克剛的要訣,同時把持住心中的原則,終有走到目的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