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八年級匠人用數位行銷 守護老窯廠品牌化
銅鑼窯第三代張維翰接班50年窯廠,面對產業衰微、匠師老化與技藝即將失傳的危機,除了努力學手藝,也透過數位化催化品牌轉型,建立與在地的連結,把訂單從過去的量產大甕,日漸轉移到高單價零售市場。
苗栗銅鑼鄉往通霄的路上,一座200公分、比人還高的大甕聳立迎賓,上面寫著大大的三個字:銅鑼窯。這裡是傳承三代、臺灣碩果僅存製作大甕與大缸的手擠坯傳統窯場。
2013年,當時年僅22歲的八年級匠人張維翰在大學畢業後返鄉接班,眼看同行窯廠一一關門,這個產業衰微、匠師老化的大環境,帶來兩大危機:一是人力斷層,銅鑼窯長期仰賴量產訂單,但未來即使有訂單,也沒有足夠的匠師可以接單;二是技藝可能失傳,亟需紀錄保留珍貴文化,也需要向外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手擠坯這項手藝。
因應顧客消費習慣轉移
導入智能POS機,多元支付不落訂單
面對匠師人力斷層,過去仰賴量產的模式,已不再可行,要增加零售與客製化的訂單,品牌化是唯一的路,一改過去窯廠閒人勿近的文化,張維翰向消費者打開窯廠大門。過去銅鑼窯專做量產大甕給酒廠、醬廠使用,眼看需求日漸下降,銅鑼窯的商業模式必須逐漸轉移到高單價的客製化與零售訂單。商業模式的改變,要從配合消費者習慣的付費方式開始做起。
老窯廠的數位轉型相當務實,從解決現場問題開始。經營50載的銅鑼窯,過去生意以手工量產的大甕為主,訂單都是預約制,長年使用現金與轉帳交易,直到近年才在第三代窯主張維翰的堅持下,導入數位支付設備。「過去長輩會說,做這個有什麼用,賺錢還要給人抽成。」張維翰表示,一次一張20萬的訂單流失,改變了上一代的看法。
一日,有一位客人來到窯廠,參觀後提出要買20萬的大甕,但身上沒有這麼多現金。當時銅鑼窯還沒有數位支付或刷卡設備,只能眼睜睜看著訂單就這樣飛走了。因為這次的經驗,長輩開始意識到數位支付與刷卡設備的必要性,有客人上門時,才能在店內即時成交。
如今,銅鑼窯導入智能POS機,不論是信用卡、Line Pay等各大數位支付、悠遊卡與iCash等電子憑證或現金,各種支付方式都可以因應,也可以即時開出電子消費憑證提供給客戶,不再因支付問題漏掉任何訂單。除了在支付端導入數位化,張維翰更運用社群,推動事業品牌轉型,建立多元連結,也保護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數位化紀錄保存技藝
線下體驗與線上社群,建立老窯廠品牌
匠師凋零、市場需求更迭,隨之而來的是手擠坯技藝失傳的危機,張維翰運用數位力來守舊,爭取政府資源,展開歷史數位化紀錄,為稀有的工藝留下寶貴影像。2019年,銅鑼窯入選「客家技藝傳習及創生示範計畫」,將手擠坯練土、製底、接高、縮口、成型等流程,留下影像與文字紀錄。
致力學習傳承手擠坯技術,張維翰也在今年獲頒水保局「農村技藝保存」獎項,成為最年輕的「農村技藝達人」,水保局委派團隊,透過採訪、拍攝與撰稿,製作了保留手擠坯技術的電子書。如今對手擠坯技術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上網下載電子書,一探究竟。
深耕技藝的同時,張維翰也建立社群,打造銅鑼窯品牌。過去講到陶器,消費者只會聯想到鶯歌的手拉坯,聽過手擠坯技藝的人少之又少。不同於手拉坯配合機器旋轉將陶土拉拔成形,手擠坯是先做好器物底部,再將練好的土條從底部層層盤繞,達到容器需要的高度,再從內外拍打推捏,形塑大型陶器。
要推廣銅鑼窯的品牌,就要讓更多人認識手擠坯的本質與美好。張維翰開始設計課程,開設手擠坯體驗活動,邀請更多人走進銅鑼窯,吸引來自各地的學員動手體驗,認識這項技藝。再經由學員的分享與口碑,把銅鑼窯與手擠坯的故事擴散出去。
社群時代,除了窯廠故事,銅鑼窯還需要更多話題性。張維翰與夥伴在窯廠外一棵200年的朴樹旁,設置了龍貓土地公與陶製龍貓公車站,引起社群關注與話題,成為知名場景。如今,在網路上搜尋銅鑼窯,不只會找到愛陶人士、文史工作者的分享,有更多親子與文青的遊記提到銅鑼窯,有效擴大認識銅鑼窯品牌的族群。
實體場域的故事精彩不斷,張維翰也經營臉書粉專數位行銷,把銅鑼窯的故事分享出去,一點一滴建立起品牌形象。「現在幾乎所有的體驗與遊程預約,都是來自於網路。」由張維翰親自經營的銅鑼窯粉絲專頁,已經有3,000多位粉絲追蹤,關注品牌的動態與活動。
建立品牌的同時,銅鑼窯也同步優化數位門面,今年(2022)也在客委會「輔導小微型企業數位轉型及永續發展計畫」協助下,成立新的官網,不只優化了視覺與介面,更增設電商功能,未來規劃上架商品,加強零售商品的銷售力道,並增加導覽資訊與點餐服務。
在張維翰與團隊的努力下,銅鑼窯品牌知名度提升也帶動營收結構的改變,過去營收100%來自量產,如今面對消費者的一般零售,已經從零提升到占營收的30%。隨著品牌價值被看見,與外部陶藝師共同開發製作的銅鑼窯品牌高檔商品,如今一套精緻的茶具組,可以賣到五位數的售價。
返鄉邁入第九年,張維翰建議致力於傳統技藝創新的青年:「做數位轉型之前,更要站穩自己的本業再去想要怎麼延伸。」他強調在做數位化之前,年輕人應該先鞏固本業。銅鑼窯走過苗栗陶業的全盛榮景與衰微,如今在第三代的努力下,透過社群平臺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大開合作之門,與地方共生共榮,大步邁開傳統技藝的品牌化之路。
創立時間:1967年創立「銅鑼窯業工廠」,2014年創立「銅鑼億品企業社」
主要人物:第三代接班人張維翰
主要商品與服務:大甕、大缸、茶具等陶器,手作體驗、地方小旅行
成績單:2017年獲得客家青年創新發展獎;2022年獲頒全國青年獎章、「農村技藝保存」獎項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企業數位轉型實戰案例,歡迎點擊專區觀看更多精彩個案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歡迎點擊瀏覽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