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環境變動劇烈!微軟如何打造韌性更強的未來供應鏈?

在貿易戰爭、俄烏戰爭、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全球供應鏈面臨各種衝擊,為全球企業的營運帶來嚴峻的挑戰。身為全球一流企業,微軟卻早已佈局由數據驅動的未來供應鏈,不僅使自身硬體供應鏈脫胎換骨,更已開始基於自身成功經驗,協助企業客戶進行供應鏈轉型。微軟是怎麼做到的?
「微軟不僅有軟體、雲端機房、伺服器,還有許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像是Surface、Xbox,這些產品更是直接面對消費者,並肩負著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使命!」微軟大中華區策略部門高科技製造行業負責人章恩齊說。
微軟在2014年之前,消費性電子產品共有7條產品線,包括Xbox、滑鼠、電腦等,到了2014年後,又大幅增加14 條產品線。如今,微軟每年有超過2億個商品,透過全球400家供應商製造,運送到122個國家,超過3萬個地區,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無比龐大的供應鏈中,每天所產生的資料量,超過1TB。
同時,微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更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價格競爭、品質要求、生命週期縮短、服務與保固的需求等,為了滿足消費者期待,同時要控制庫存,供應鏈一直面臨著兩難。
當數據加上AI,由被動轉為自動
而微軟的解方,是進行供應鏈轉型,重新打造一條由數據驅動,更有韌性的供應鏈。
「其實,任何處理這種全球供應鏈的公司,每一個決定依靠的一定都是數據,就算微軟在還沒轉型之前也是一樣的。」章恩齊指出,供應鏈管理,是每一間公司中最長的一條價值鏈,這個長鏈的挑戰,在於3個流程和1個關鍵的問題核心。流程包括:發現供應鏈中出現的問題、察覺真實的原因、與做出適當的反應;而問題的核心,就是溝通的品質速度。
以往的供應鏈管理,管理者都從報表上看到問題,發現庫存過高、轉換率變低時,事情往往都己經發生了;再來是花時間找出是哪個客戶需求下修,與客戶溝通是延遲還是需求消失,再花時間找出消化此批庫存的做法;這中間的流程全都靠人來溝通和處理,一個來回等待,就造成了供應鏈上的堆積,如何優化這個作業方式就成了關鍵問題。
「這中間的核心,就是訊息傳遞。訊息傳遞的速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做出決策過程中的可行性方案有哪些?該如何模擬不同的影響,最後做出決策?都是依靠訊息傳遞,而訊息傳遞,其實就是數據(Data)」章恩齊說明,微軟進行的供應鏈改革,就是將以往人工做的、被動的數據決策,演進到由人工智慧主動驅動的數據決策。

3年大改造!微軟供應鏈轉型成功
「我們的第一個最大的決定,就是打破資訊傳遞中所有可能造成延遲的節點,建立單一供應鏈數據平台,以及單一真實數據來源。」章恩齊說,從2017到2019年,微軟花了3年時間,把供應鏈上的系統與訊息整合在一起,包括各地區的銷售預測、電子商務、客戶關係管理、業務實際銷售,加上我們供應鏈系統,以及夥伴們的庫存與生產狀態回饋等,全部予以整合到單一平台,並持續校正數字的正確性;數據匯整至單一平台後,接下來重新檢視每一個管理指標,發現過去許多無法管理到,或者是無法做根因分析的狀況都逐一獲得了改善;管理供應鏈各個產品的同仁都用相同的語言、採用一致的數據,向內、向外進行溝通。光是建立單一供應鏈數據平台,微軟就己經得到了具體的效益。
長達3年的整合期,微軟成功將所有供應鏈的數據即時呈現在單一資料平台上後,才開始透過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優化對市場供需的預測。甚至,微軟能做到依據不同商品類型,不同銷售族群與特性,在不同地區、節日、行銷活動等數據,來優化對市場的供需預測。
驚人的供應鏈數據化轉型效益,庫存優化一年可以節省3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龐大的供應鏈改造工程,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章恩齊指出,改造後,微軟有 40% 的訂單達交時間大幅縮短,從5天縮短到48小時內。同時,因為庫存優化,一年可以節省3億美元的流動資金,產品組合的準確度,也提高了30%。此外,在人力與時間上,也有顯著的節省。
不僅如此,微軟在2021年和2022年,更分別得到Gartner公司的年度供應鏈突破獎項(Supply Chain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以及社會影響力獎(Social Impact Award)。
「當我們在2017年開進進行供應鏈轉型時,我們並沒有想到在2021年和2022可以為全球的供應鏈帶來改變;但當數據都放在一起,流程都串連起來,我們更能窺見數據可以帶來的能力。人不用再做重覆的報表、為了每一個供應鏈上的異常而急忙與手足無措時,我們將時間與精力拿出來進行真正重要的創新;這兩個獎項,肯定了微軟供應鏈轉型帶來的影響力,這有2個意義,一個當然是為微軟的供應鏈帶來更大的價值,另一個則是我們更關心的,給予員工創新,發揮自己獨特價值的平台,使微軟的每一個人都被賦能且成就非凡(Empower and Achieve More)。」章恩齊表示。
「斷點太多」普遍成為台灣製造業供應鏈最大挑戰
許多台灣製造業都面臨既有供應鏈「斷點太多」的問題,而企業決策者卻不一定有警覺。從內部開始,眾多的系統像是EPR進銷存、MES生產即時資訊、SCM供應鏈管理、WMS倉儲管理等,資訊都沒有對接;外部與上下游夥伴的資訊也沒有串聯,例如品牌商跟通路間不一定有好的資訊交換與管理方式,對供應商的計劃、交貨、庫存和生產資訊,往往都靠郵件和電話溝通,缺乏一致且安全的系統做資訊的交換;從單點來看,現在什麼系統看起來都有了,但綜觀全局,不管是橫向與縱向的資訊交換,卻滿是斷點¬,而往往具備改變決策權的高層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整個價值鏈太長不知道誰應該來負責,又或不知道該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我們觀察到,企業供應鏈轉型最常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下定決心『開始』做!」。他建議,企業應有由具有決策能力的高層出面帶領供應鏈轉型,才能強化供應鏈的韌性,而轉型不一定要單打獨鬥,而是要善用外部的力量跟前人的經驗,更有效率的達到目標。
供應鏈轉型契機,善用外部力量與同業經驗,下定決心「開始」做
微軟的供應鏈轉型過程並不容易,中間所面臨挑戰也不曾少過,微軟認為如果能將這樣的經驗與技術分享給自身的供應鏈夥伴與客戶,便能協助他們更快速有效率的優化供應鏈。
例如微軟資料中心大廠緯穎科技,為了提供伺服器的品質與可靠性,希望能打造了「Product Traceability(產品可追蹤性)」的能力。舉例而言,緯穎的伺服器產品供應鏈平台中,若出現任何元件的異常,緯穎除了需要立刻找出原因並立即處置復原外,還需進一步追溯不同伺服器、不同機櫃是否有相同問題,以及受影響的產品出自哪個廠區、哪條生產線等,並且調用相關資料以採取因應對策,務求治標且治本。
在建置產品溯源系統的基礎,需先打造一個整合來自採購、生產、測試、包裝、出貨等階段的數據中台(Data Platform)。而這些資料來自不同營運據點、不同系統,資料格式橫跨結構化、非結構化的資料,不僅資料來源多樣、資料定義方式與型態都不同,要將這些儲存在不同資料流中的數據彙集在單一數據中台上,更是一大工程。
後來緯穎透過微軟經驗與技術的分享,共同啟動這項具有挑戰性的專案任務,利用微軟 Azure Synapse Analytics 資料分析服務匯集多元資料,整合成為雲端數據中台。在此之上,緯穎打造全新的產品溯源系統。相較原有系統不僅分析效能提升 80 %、成本降低 50 %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客戶滿意度。

結合微軟Azure雲端服務平台,Blue Yonder協力促成企業供應鏈轉型
微軟除了自身的技術外,同時結盟供應鏈解決方案大廠Blue Yonder(前身為i2、JDA),協助企業打造更有韌性的供應鏈。Blue Yonder將該公司的供應鏈控制塔(Supply Chain Control Tower)解決方案獨家運行在微軟Azure雲端服務平台上,並運用Azure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模擬能力。再加上微軟智慧型資料平台(Microsoft Intelligent Data Platform)提供的支援,可以協助企業客戶在資料整合上更為容易與快速,減少管理資料的時間。
Blue Yonder 是數位供應鏈轉型和跨通路商務領域的全球領導者,Blue Yonder認知業務平臺使零售業、製造業和物流供應業能夠最好地滿足從規劃到交付的客戶需求,借助Blue Yonder,數據、供應鏈和零售商務營運得以統一,以釋放新的商機並推動自動化、控制和編排,從而實現更有利可圖、更永續的業務決策。
以往,企業要自行建置供應鏈平台需在前期就進行大量的軟硬體成本投入,在還無法預期成效的階段便需要大量投資,往往是企業無法跨出第一步原因。而微軟Azure上的Blue Yonder解決方案除了免去企業硬體成本的投資外,更提供了訂閱制的選擇,加上Azure所提供的擴展性與靈活性,讓未來又可隨需求進行擴充,為供應鏈平台帶來絕佳彈性,而Azure所提供的企業級資安防護,更是能為客戶打造安全的供應鏈平台。
微軟與Blue Yonder的合作,不僅只是彼此之間的商務關係,更是希望能攜手融合彼此的專長,結合長期深耕企業客戶的經驗,一同促成台灣製造業的供應鏈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