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商業趨勢
企業領袖分享淨零轉型典範經驗 建立產學研發創新平台 培育ESG綠領人才
2050淨零碳排已為舉世共同目標,企業綠色轉型不再是選擇,而是必然之路,但轉型與技術升級需要資訊、人才與資金,這也是台灣九成以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架構最大的挑戰。2022年10月11日,商周集團與政治大學金融科技暨投資創新研究中心舉辦「與永續者同行-永續金融與淨零減碳論壇」,工總與商總兩位理事長分享典範轉型經驗,並點出當前產業面臨「轉型資訊不足」、「專業人才匱乏」、「轉型資金吃緊」等三大困境,亟需建立產學合作平台解決痛點。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暨投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指出,金融市場是推動淨零減排的關鍵助力,Bloomberg預估,至2025年全球ESG資產有望超過53兆美元,將占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總管理資產,顯示資本市場以綠色金融投資企業轉型綠化的能量極大,但企業轉型,不但需要綠色金融,更需要轉型的資訊與人才,才能從轉機中找到商機。

產業代表呼籲 加快產學合作服務企業轉型
在「與永續者同行-永續金融與淨零減碳論壇」上,全國工業總會苗豐強理事長分享聯華神通集團如何落實ESG,包含以倉儲屋頂做綠電、透過智能環控系統降低建物碳排,開發環保無毒低碳產品、建構綠色供應鏈、落實循環經濟、發展再生能源等。「產業趨勢和創新應用是學術界最能著力之處」,苗豐強舉液化天然氣為例,低溫運送液化天然氣,是否可將儲存的冷能用於低溫養殖,液化的冷能是否可以用於產生氫氣,這些前端技術的應用,都是產學可以一起合作的項目。
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也呼應政府應該編列預算,讓產業和學術界一起動起來,他認為「服務業中的中小企業,因為量體小,自己很難轉型,更需要外界協助」。他認為企業ESG轉型過程中,資訊與知識來源很重要,產業急需要更多的前瞻知識同時和國際對接,尤其中小企業在ESG人才缺乏,更需要學界提供量能,培育專業的ESG人才。
整合銀行、保險、投信投顧業資源,支持淨零轉型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暨投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指出,綠色金融包含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業都可提供多元的金融服務,例如銀行綠色貸款與永續連結貸款,後者更以永續關鍵指標為KPI,針對企業投入能源效率、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水利用、循環經濟、永續農業等項目提供優惠貸款,將永續發展納入企業經營策略中。
此外,ESG投資商品包括ESG基金、永續指數、綠色債劵、綠色創投與私募股權、碳權交易、碳權期貨與綠色金融科技等。新冠疫情後,ESG投資更蔚為主流,預期2036年ESG基金規模將大幅成長至150兆美元。根據Morningstar統計,截至2021年第二季,台灣已發行35檔ESG基金,規模為2067億元,為亞洲(不含日本)地區第三大,僅次於中國及韓國。
除了綠色永續投資外,保險業也可以協助永續發展,例如綠色車險針對汽車節約燃料、低碳排、縮短行駛距離、友善環境維修等提供保費折扣,誘導消費者協助環境保護;還有綠色住宅保險則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綠建築或節能減碳設施住宅;指數型保險可以轉嫁氣候風險帶來的損失。
而針對綠色壽險中的健康外溢保單,可依被保險人健康狀況調整保費,只要運動量符合規定或是健檢數據達標就能享有保費折扣或獎勵,保險公司更可結合智慧醫療,透過物聯網與醫院合作提供智慧醫療及健康促進方案,協助民眾促進健康。
相信未來,金融業在產品開發及營運作為上,將會更強調ESG、永續發展,而永續金融人才的培育將是新一代金融發展的重點需求。
依靠綠色金融與人才 加快企業綠色轉型
看準產業ESG人才缺口,更讓學界與產業無縫銜接,政大去年在與清華大學、輔仁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藉由五校專精領域之互補整合,共同組成關鍵技術團隊,推動產業需求導向之產學合作,今年將更深化合作內容,從法規、技術研發、產業服務、綠色人才培訓與認證課程等面向,提供完整一條龍服務。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陳信文指出,大學企業的合作,可以專注於前瞻技術研發,他以長春石化產學合作為例,超過十年的合作時間內,投資超過2億元,但得來超過100件以上關鍵技術,採用的新製程和新觸媒,轉化效率增加30%,但設備投資卻減少70%,他更認為在當前ESG需求急迫的狀態下,「目前是雙方產學合作的好時機點」。
未來五校聯盟會以各自特色與專長服務企業,透過盤點各校的減碳資源,從技術、製程、金融、人才,給不同產業不同解決方案,企業提供應用端實際需求,雙邊在產學平台上交流,透過不同合作計畫,協助企業完成淨零轉型的大目標,滿足企業轉型的完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