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高分子發泡材料技術聯盟—建立國際交流及合作平台,開拓高價值的新藍海市場

高分子發泡技術是材料輕量化的關鍵技術,應用範圍遍及塑膠、紡織、汽車與建築,是國內外產業高度關注的技術項目,亦與環境永續課題息息相關。
高分子發泡材料技術聯盟獲得國科會產學小聯盟計畫的支持而成立。主持人葉樹開教授面對國內產業的痛點,如:量化生產的削價競爭、國際大廠在法規制訂的絕對影響力,毅然大量引進國外知名教授和產業界專家,透過舉辦研討會,引領國內產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他也積極連結國外平台,協助會員廠商們儘早掌握產業動向,並建立合作先機。
葉教授指出,臺灣是全球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擁有完整的石化產業鏈,當務之急是要重新深耕基礎理論,進而建立整合性的戰略思維,而這正是聯盟所能提供的最佳助力。

結合理論與實務,擴大產業及應用範疇
臺灣的石化產業鏈在上游僅有少數幾間大廠,而下游產品端則以中小企業居多。這些中小企業尖兵以高品質、客製化、少量多樣生產的特色,以及經驗傳承和認真守法的優勢,在全球闖出了一片天。
葉樹開教授指出,成立高分子發泡材料技術聯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協助臺灣廠商在既有的市場之外,持續強化技術根基,以跨足更多產業,開拓如建材、汽車與航太等高獲利的新藍海市場。
以建材為例,近年來對新建築物的能耗法規要求日益嚴謹,如何有效的提升建築的被動節能效率,發泡材料在這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此外,統計數據顯示,未來20年估計將有20億人口達到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從建材到家用品的消費勢必倍增,而這正是發泡技術無所不在的領域。
電動車也和高分子發泡技術有高度的關聯,除了能滿足車體輕量化的需求,電池使用的包材也以耐燃的矽膠泡材為主。連軍工產業也是高分子發泡技術的應用場域,如隱形戰機所使用的高週波電磁遮蔽發泡材料正是實例。

技術合作及移轉,助陣臺灣鞋業升級
高分子發泡材料技術聯盟成軍以來,已協助會員發展出四、五十項專利,並與會員廠商進行各類實務合作,例如:協助聯盟會員彈性體發泡及聚丙烯發泡的泡珠技術。
臺灣在全球鞋業的地位舉足輕重,無論是代工生產或自有品牌都成果斐然,而發泡技術是鞋中底不可或缺的環節。聯盟與製鞋業的合作,提升了臺灣鞋業上中下游業者的技術與產品開發能力。
舉例來說,聯盟協助會員們精進鞋中底射出發泡功能,相較於市場同類產品,生產效能提升50%,而且落實了環保製程,衍生的產業效益超過新臺幣2億元,且會員們去年在國內外申請的發泡射出專利亦多達24項。
葉樹開教授說明,舊式的鞋底發泡技術無法回收鞋材,因而造成巨大的環境壓力。透過聯盟的技術協助,會員廠商在鞋子的中底和大底使用可回收的物理發泡技術,達成全鞋回收的目標,同時也能在工廠一次完成製造和切割工序,有效確保品質。

全方位接軌國際,建立合作典範
「國際化」是高分子發泡材料技術聯盟的一大特色,葉樹開教授在2019年疫情前就廣邀國際重量級學者來臺舉辦多場研討會,講授高分子發泡與流變學的相關技術。葉教授更在2022年爭取到國際塑膠工程師學會SPE Foams 2023年會的主辦權,這也是該項活動首次在臺舉辦。
此外,聯盟透過與兩家外商會員的國際合作案,為會員企業創造契機,帶來商機。其中之一的Evonik是全球500大企業暨德國第四大化工公司,雖在上海設有研發中心,但仍選擇透過聯盟尋求其產品未來在臺灣及亞洲地區的銷售機會,更促成了葉教授的學生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高等研究院實習的良機。
聯盟的另一家外商會員則是西班牙的Cell Mat Technology,除了取得歐盟計畫的補助,並與聯盟合作共同執行為期二年的M-ERA.NET材料計畫。
葉樹開教授表示,國際大廠有時會成為「教導者」的角色,可以加速新技術的推廣,此時,聯盟就能適時發揮傳播資訊的功效。另一方面,法規是決定產業走向的關鍵因素,國際大廠則擁有影響法規制訂的話語權,透過聯盟與國外平台的連結,及早掌握國際大廠的動向,會員廠商就能提前因應,提升商機與存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