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目標成為全球第一家100%使用綠電的顯示器廠商,元太科技要做就做整套!
與BMW合作造出減碳概念滿分的變色車,全球電子紙龍頭元太科技,在綠能轉型也跑在台灣的最前端。他們落實永續的程度,比你想像的還要徹底!
在全球電子紙材料市佔率高達90%以上,元太科技身為電子紙產業的龍頭,在能源轉型的步調上,同樣走在最前面。
由於電子紙的誕生,就是為了減少紙張的消耗,永續的思維,從創立第一天起,就已經是元太科技的靈魂。與液晶顯示器相比,超低耗電的電子紙,在全球減碳意識抬頭之際,應用前景更是充滿無限想像。
事實上,在元太科技的商業模式中,永續的程度在科技業中早已是數一數二。在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綠色營收2.0數據模型能源管理及效能類別中的資訊產品評析,元太科技2020年營業收入,有高達99.93%為綠色營收(Green Revenue)。2022年初BMW發表的變色概念車,車身能隨時變黑或變白,達到節能的需求,就是藉由元太科技的電子紙技術才得以實現。
將成為全球第一家100%採用綠電的顯示器製造商
元太科技的能源轉型目標,既明確又充滿雄心。除了預計在2022年使用10%再生能源,更是設定目標,要在8年後的2030年,達到100%使用綠電。到時候,元太科技可能是全球第一家做到全綠電的顯示器製造商。
能訂下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標,當然不是憑空誇口。元太科技的永續策略,其實相當完整而深入。包括再生能源的取得、營運耗能的效率提升、低耗能產品的設計,甚至包括建立永續低碳的供應鏈,都在包含元太科技的藍圖裡。
成為台灣第一批開始做碳盤查的業者
2006年,在台灣大多數公司都還不知道什麼是「碳盤查」的時候,元太科技已經開始在全球9個據點開始同步進行碳排放的盤查,並開始推動減碳計畫。
「我們很確定的是,獲利與永續,是要同時並進的。」元太科技永續經營處處長林寅智說。
早在2014年,元太科技就加入經濟部自願性綠色電價制度試辦計畫。2015~2017年間,已經買了266萬度綠電。2017~2019年,進一步採購1675張T-REC綠電憑證,相當於167.5萬度綠電,成為當時全台灣買最多綠電憑證的企業,佔了全台灣可交易綠電憑證的三分之一。
2019年至今,元太科技則採用PPA購電合約進行綠電直供及轉供,成為台灣第一批參與再生能源直供及轉供的公司。
美國廠區已達成100%綠電
至2022年,美國廠區已經藉由購買綠電憑證,達成100%使用綠電;揚州廠則達成10%。至於台灣廠區,則為目前綠電供給仍然不足,因此綠電達成率為3.2%。
「目前我們採購綠電的最大困難,就是綠電來源取得不易,成本也因此提高。」林寅智說。「不過,我們買綠電,仍然特別注重『外加性』,主要從新設置的綠電案場來購買,希望能對於台灣綠電發展多一點貢獻。」
現階段,元太科技的綠電來源,以PPA模式採購為大宗,包括太陽能、陸域風電兩類案場,目前有4家直供與轉供售電商。綠電憑證則透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採購,目前採購來源約有7~8家。
至於生質能發電與離岸風電,則處於洽談階段。至於其他類型的再生能源,包括小型風電、地熱發電、廢熱回收、氫能發電等,則保持關注,尚未採用。
至於自行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元太科技則坦言,雖有相關建置規劃,但是以發電量來看,對於整體用電需求而言,也將只是杯水車薪,無法佔有較高的比例。
■ 2022年 達成10%使用再生能源
■ 2025年 達成40%使用再生能源
■ 2030年 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
■ 2030年 組織內每單位營收碳排較2021年減70%
■ 2040年 達成淨零碳排
和時間賽跑
「我們正在和時間賽跑!」元太科技財務長陳樂群說。擺在元太科技面前的,是每年必須增加10%綠電比例的目標,也因此,元太必須「自己找牛奶喝」,持續積極參與綠電採購媒合,同時盡可能掌握更多綠電來源。
可以預期的,台灣電費將會逐步調漲,也成為未來的一大挑戰。但元太科技也預期,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的窘境,可能在5~10年之後將會逐步改善,供應量將逐漸增加。
「我們做永續,都是作整套的!」元太科技製造生產總處副總經理羅銘鑑說,元太的永續觀念,早已經滲透到公司每一個環節,包括每一項製程,也極力設法減少碳排放。未來,元太仍將持續走在最前端,目標就是成為產業界的永續龍頭。
1. 供應商開發
2. 成本計算
3. 公司內部請採購流程
4. 合約流程
5. 轉供申請
6. 送電
年度總用電量:3420萬度(2021年)
台電契約容量:
■ 新竹廠6000kW
■ 林口廠635 kW
新竹廠區
■ 再生能源義務用戶:是
■ 再生能源義務容量:533.1 kW
■ 24小時連續生產:是
■ 辦公區僅日間使用:是
林口廠區
■ 再生能源義務用戶:否
■ 義務容量:無
■ 24H 連續生產:是
■ 辦公區僅日間使用:是
購電合約已簽約裝置容量
2020年:14 kW
2021年:186 kW
2022年:5,500kW
2023年:持續開發新供應源(離岸/陸域風電與生質能)
註: 2021年尚有3,200KW在流程中 生效日分別為 8/1(用印中)與9/1(定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