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從做中學 化危機為轉機的台灣天氣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臺灣吹起了一陣創新創業風潮,天使投資、群眾募資,及至各種產業加速器、孵化器,甚至共同工作空間、自造者空間的出現,加上政府部門及民間企業團體所提供的競賽、補助和貸款等資源,使得新創公司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在眾多的新創公司當中,對網路新創公司來說,要考量的自然不是傳統商業銷售模式的庫存問題,是消費者知不知道、願不願意使用他們所提供的「無形服務」,以及使用者創造珍貴流量是否能夠確實變現,也長久維持,建立足以負擔自身營運的商業模式。
起飛過速有風險 數位創業非易事
台灣天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過程和挑戰,與一般網路新創不太一樣,他們在網路聲量方面的經營太過成功,成功到主力產品「天氣即時預報」APP甫上架,便湧入噩夢般的巨大流量,光靠租賃來的一台虛擬主機根本不敷使用。為了不讓系統過載的不穩定情況影響到品牌聲譽,台灣天氣只能租用更多虛擬主機彌補網路負載量的不足,而在流量變現未能與公司營運支出打平的狀態底下,台灣天氣團隊只能眼睜睜看著當初創業夥伴們在創業競賽贏來的第一桶金,漸漸被營運成本蠶食掉。
「天氣即時預報」AP的更新則是另一個大問題,在尚未導入「無伺服器化技術」之前,一旦系統需要上傳更新內容,僅能依賴人力進行,土法煉鋼完成,步驟既繁瑣、又費時,市面上同類型APP系統,通常是由五至七人的團隊來共同維護,其他例如營運及行銷等部分,另有安排有其他人力負責。相較之下,團隊編制僅有3人的台灣天氣不僅需要包辦所有的工作,同時考慮到用戶的使用體驗,均選在深夜進行更新和維護,無形之中,加重了整個團隊的人力負擔和時間分配壓力。
無伺服器技術加持 克服營運瓶頸
因緣際會下,台灣天氣透過專業的科技顧問諮詢公司,導入了應用無伺服器化技術(Serverless)的雲端服務,該服務提供用於執行程式碼、管理資料和整合應用程式的技術,同時無需管理伺服器,該服務之無伺服器技術,具有自動擴展、內建高可用性和按用量付費的計費模式,有效提高系統敏捷性和為使用企業計算最佳成本。
無伺服器化技術,提供內建的服務整合,使得如台灣天氣這樣的開發者無需耗費太多心力在細節的設定,將時間專注於應用程式的建置、更新與維運。導入了無伺服器化技術之後,台灣天氣公司參考顧問公司的輔導建議,先制定出SOP,再運用無伺服器化技術做到快速部署,僅需 分鐘便能完成更新功能的上傳,大幅節省時間及人力成本。更新的快速發佈,讓團隊可以更有效率地取得使用者的意見回饋,並快速回應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使用者的黏著度,形成有益的正向循環。
對於台灣天氣來說,無伺服器化技術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於其「按用量付費」的計費模式,也就是「用多少流量,付多少錢」。除非背後有極為雄厚的資金挹注,一般而言,剛起步的網路新創公司無法將資金投入在實體機房的建設,無伺服器化技術按量計價的收費方式,除了讓台灣天氣免去佈建及管理伺服器的成本,更符合了他們最迫切的需求:用最小的成本,提供使用者最佳的體驗。
流量變現及專案開發創造獲利
無伺服器化技術降低了台灣天氣公司的時間人力壓力,讓台灣天氣公司團隊能有更多的時間承接其它軟體開發專案來增加公司收入。有了其他開發項目及作品,讓公司團隊不僅能透過「天氣即時預報」APP的成功來證明公司本身在軟體開發方面的能力,而應用無伺服器化技術來改善自身流量問題的經驗,也使得他們在面對類似問題及需求的專案時,有能力和信心來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經由無伺服器化技術導入所節省的成本,以及學習到的相關應用後,原先因語言和地區限縮於臺灣,無法將全部流量變現的台灣天氣,靠著佔全公司收入50%的APP流量變現及社群廣告收入,以及另50%來自承接軟體開發專案的收入,得以維持本身的營運,此轉型過程,讓團隊從中汲取經驗,學會在面對自身的創新需求和客戶的要求時,變得更加謹慎,進而從穩定中求取成長。
莫忘初衷 持續改進天氣即時預報
在COVID-19疫情期間,實體行銷活動紛紛停辦,直接影響到台灣天氣在社群平台上的廣告收入,但實體活動轉向線上舉辦的趨勢,又造就了增加專案收入的機會。面對疫情與數位轉型的經驗,促進了團隊規避風險、從危機中尋求轉機的應變能力,同時在穩健的步伐當中,仍保有新創公司應有的靈活彈性。
台灣天氣下一階段的數位轉型,重點將持續放在客製化服務的提供,除了不斷優化「天氣即時預報」APP的功能,未來台灣天氣預計將會視各產業的需求和需求量,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和資訊,諸如農業所需的地表溫溼度,或是高空工作需要的離地100公尺以上的風場資訊。在他們的經驗裡,「創新」、「轉型」並不一定需要無中生有或另起爐灶,找出問題和需求,以本來就在做的事情做為基礎,提供更快、更好、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服務,才是創新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