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實踐永續 驅動未來】ESG領袖高峰會 後疫時代的未來關鍵資產:碳權經濟
ESG在2021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入門關鍵字,而隨著全球碳關稅、碳交易的實施,以及主管機關的新政策公布,ESG在2022年起更將直接影響企業營收。由商業周刊與富拉凱資本合作舉辦的第二屆【ESG領袖高峰會】今年以「碳權經濟」為主題,從國際趨勢、政府法規,共同探討未來企業培養永續競爭力需要的營運思維和具體行動方案。
全球減碳議題走入真槍實彈的新紀元,歐盟宣布碳關稅日程,以及甫落幕的COP26達成減碳共識,台灣金管會也在2020年就推出綠色金融行動2.0和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除了透過金融市場力量引導產業綠色轉型,也著重於上市櫃公司的ESG相關資訊揭露。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在【實踐永續 驅動未來】ESG領袖高峰會開場致詞中表示,公司治理3.0將從強化內容、提升品質、擴大範圍和資訊公開4個方向著手,接軌國際規範,強化上市櫃公司年報或永續報告書中的ESG相關資訊揭露,未來ESG對於企業將不再只是涉及形象或法遵,而是成為經營策略和品牌價值的關鍵因素,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
臺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簡立忠進一步指出,過去中小型企業對於碳排揭露較無迫切感,但從2022年年報開始,就會對相關碳排、水資源、廢棄物管理等ESG項目要求揭露,包括是直接/間接排放,或是本地/海外子公司排放都須清楚揭露,並以符合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辦法修法後的認定標準進行揭露。意即從2022年1月1日開始,企業就必須要能夠對內部ESG數據瞭如指掌,並且詳實登載。
從被迫轉型 到把「碳權」變成一項好生意
「企業不能等到主管機關法令公布才開始準備,而是要去了解即將公布的法律,現在就開始準備。」富拉凱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杰強調,而且不只是台灣的法令,與企業相關的市場、生產國家的相關法令都必須了解,例如台灣上市櫃公司有75%以中國為生產基地,隨著中國經濟政策大幅結合環境政策,相關制度對上市公司的發展、成本的影響,生產基地是否需要轉移,都必須事先做好準備。「『碳』將成為上市櫃財務報表中的新項目。」張明杰指出,從碳關稅或投資減碳轉型的角度來看,碳是一種成本,但另一方面,碳也可能是一種收益,除了ESG作為帶動的供應鏈競爭優勢、金融市場資金取得優勢,從近兩年開始,企業也多出了「碳權」這項商品,像是特斯拉去年光碳權交易就賺入15億美元,首度轉虧為盈。而就像企業在上市櫃後,組織設計多出公司治理主管的新職務,如果要開始做碳交易,未來甚至可能出現碳的衍生性商品,就需要有碳資產管理主管、碳風險管理主管,所有層面都必須齊備,才能為改變到來時做好準備。
企業的減碳轉型千頭萬緒,具體的準備如何做起?自1999年就開始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措施的聯電永續辦公室主任吳博文強調,永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與企業的核心能力結合,以聯電的做法,是在定出使命和藍圖後,建立由上而下、納入所有單位的指導委員會作為引擎,與董事會結合,進而產生系統性的策略。他也建議企業可以多參加國內外評鑑指標,由外部觀點協助內部進行檢視,同時也能獲得新的觀念。
減碳實戰 擬定內部碳定價方針
目前全球已有64個國家有碳交易制度,台灣的方案也正在擬定,不少企業已經提出內部碳定價,然而外部指標還不夠明確的情況下,內部碳定價該如何訂定?富拉凱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杰分析,現階段談內部碳價,主要分為影子價格和內部計價,差別在於是否影響到財務報表。在企業實施碳定價的萌芽期,建議使用不影響到財報的影子價格,這個階段可以依據不同目的、時間點、貼近市場程度,從浮動的政策考量角度思考,避免訂的太高無法產生影響或訂得太高產生衝擊。未來當歐盟正式實施邊境關稅,就要依市場價格訂定內部碳價。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團隊風險諮詢部門副總陸孝立補充,以台達電日前公布的影子價格為例,是以高訂價有效轉換企業內部行為。另外也可參考外部環境的市場價格,例如國際企業會參考IBCC或WRICA等國際組織訂出的碳供應影子價格。「在談內部碳訂價時,建議先採影子價格,尋找合適的定價基準,並同時建立內部的碳管理制度,準備好2~3年後預計就要融入財務年報當中。」
無論是國內碳費、邊境碳稅或是碳交易,陸孝立指出,未來企業必須面對的第一項重大改變,就是「未來碳是有成本、有價格的」,企業現在就要做好自身的碳排查,而且要把供應商拉進來一起做,而且要夠快速,否則無法充分回應市場和主管機關的期待。依勤業眾信輔導客戶的經驗,台灣中小企業單單前期與供應鏈的減碳溝通,平均就必須要耗費三年,之後還需要至少5~10年的規劃,才能讓整體供應鏈真正能夠開始減碳。「減碳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眼前立刻得做的工作。」從觀念到商業模式的轉型,ESG和永續如果做得好,不只是防守,也能創造商機和競爭優勢,成為企業進攻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