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國際大廠都來台設AI資料中心,別高興得太早!資深投行家:有2個隱憂
AI浪潮帶動半導體與伺服器需求,台廠成為主要受益者。長期來看,台灣應加強發展AI應用,避免過度依賴硬體優勢。
最近全球生成式AI大爆發,很多人熱衷於AI概念股,AI概念股以半導體為核心,AI伺服器為輔。從互聯網經驗來看,新科技最早的受益者就是是基礎設施提供商,之後才是應用。
台灣為何是這一波AI浪潮下最大受益者,道理並不難懂,因為現在進入AI時代,所有智慧產品都需要基礎設施。
根據國外研究報告,全球人工智慧伺服器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310億美元成長至2033年的4300億美元,在2024年至2033年的預測期內,複合年成長率為30.3%。
台灣可以吃到的市場,比過去大10倍,未來PC、NB和手機前面都要加上「AI」,業者可以再經歷一次成長;另外,全世界在「主權AI」時代,每一個國家都要打造AI基礎設施,這又是更大的市場;再者,未來所有裝置都會AI化,成為智慧裝置,物聯網是潛在商機。
現在講到伺服器概念股,主要有兩支股票:一支是台灣人創辦人的美超微(Supermicro),另一支則是Dell電腦。Dell成為AI伺服器大廠的過程非常勵志。
Dell現在會成為AI伺服器的關鍵在於2013年私有化下市、長線布局,2016年以670億美元收購資料儲存大廠EMC,這讓Dell得以從個人電腦公司,跨足AI基礎設施的業務。
AI時代因長線布局成功的企業有3家:第一是亞馬遜AWS,2002年切入雲端運算平台服務,目前市占率第一;第二是Dell,2016年起切入AI基礎設施,現已占營收40%;第三是輝達,從2008年起投資AI晶片(那時還沒這個名詞),並且搭配軟體平台CUDA,如今壟斷市場。
台灣AI路怎麼走?AI基礎設施、AI應用應雙軌並行
台灣今天賺的AI財是機會財,因為現在的趨勢是需要很多硬體,而台灣又有晶片及製造實力,因此能掌握很多商機。但我們要深思,唯有「技術財」和「創新財」才能持久。
值得學習的是,長線投資「AI硬體基礎設施」和切入「AI應用」的企業,這才是未來台灣應積極發展的方向!
上周我參加一個AI論壇,在座專家普遍同意,台灣雖能在AI相關的硬體上囊括市場,但更應加強國內產業端應用,否則只是幫外國企業作嫁。
另外,專家也提醒,外國大廠到台灣來成立AI「資料中心」或「研發中心」,如不能引進新技術或外國人才,並非是好事。因為資料中心需要大量電力,台灣電價低、供給不足;而研發中心吸走大量台灣高端人才,對少子化的台灣無疑是雪上加霜。
讓我們冷靜思考未來,建立正確的AI觀念!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易萱
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超過30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榮獲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再獲台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職: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人/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智門SmartGate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