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特斯拉降價啟示:你能打破既有法則,別人也會跟上
- 馬斯克一句「平價車款就要投產」讓特斯拉即使財報難看股價也大漲!
-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認為,特斯拉走向便宜化的確是抵擋競爭者的最快解方。
- 但純賣車的機會之窗,其實也快關上了。
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2024年首季財報出爐,繳出包含單季營收衰退創12年以來最高跌幅、毛利率降到近5年新低、自由現金流轉負等滿江紅的慘淡成績單。
該公司執行長伊隆.馬斯克卻僅用一句「新一代平價車款將提早於今年稍晚、或明年初投產」的預告喊話,就讓今年以來慘跌逾4成的企業股價止跌反彈約12%之多!
這家深陷衰退困境的電動車廠真能靠「把車賣便宜」的策略翻轉戰局?
對此,熟悉汽車市場的策略專家、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認為,包含降價求售與推出更平價車款的降維打擊,確實是該公司當前逆勢擴大市占率且抵擋競爭對手的最快解方,而且最快一到二季就能看出成效。
但這家電動車巨頭更大的潛在危機是,短中長期的發展失衡難題仍待釐清,並找出新商模與新核心競爭力,否則一旦無法靠便宜車衝出更大量能,就可能陷入更大的轉型危機。
以下為邱奕嘉專訪整理:
短線純賣車的機會之窗快關了
以純賣車來講,特斯拉的機會之窗快要關了,它剛好在轉換階段,新的商業模式還沒完全成熟,而既有商業模式又遇到極大競爭。在這個轉換階段,它要如何維持短中長期平衡是一個重要關鍵。
中長線三種未來新商模具想像空間
它的未來發展定位,至少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以充電樁為主的生態系;
第二個是從軟體衍生的,未來可能變成是某種軟體平台公司;
第三個是變成無人車公司...
這三個都極具想像空間。
但這三個方向,看起來還需要時間,而且還必須要政府政策、安全法規、保險等方向的配合。所以資本市場看得反而比較短期:就是你乾脆把車價壓低,把量衝上去。
拚高階車款,挑戰比低階更大
以台灣市場來比喻,就是去挑戰總價新台幣4百萬元以上的區隔(市場)。在這個區隔中,如果品質、工差不好,消費者不一定可以接受,而且那群人社經地位比較高、年齡層也比較高,能不能接受特斯拉是個挑戰。
在這一段市場區隔中,傳統德國車廠還是有厲害的地方;另一方面,現在發展(高階)新車型,還需要一段時間,可能來不及救短期問題。
推出低階版,比單純降價更有優勢
直接推出一個更廉價版車款,這是最快的方法。它不僅能擴大市佔率,又能支援它的充電樁配置。此外,這種降維打擊的方法,還可以限制競爭者的成長。
因為車子買下去,3~5年不會再換車,尤其現在歐美政府對中國電動車發展,普遍存在憂心的態度,若能利用這個機會,藉由擴大市場佔有率,來限制中國競爭對手在歐美的發展。
這種降維打擊,應該要以推出更低階車款達成,而非單純的降價競爭,因為消費者會有預期,你可能會再降而不買,甚至也會影響到品牌定位。
這種透過更低階車款的降維打擊法,其實1~2季就見真章,若不行,還有調整機會。
如果短期車的銷售量可以放大,對它未來發展的三個方向,都會有正面幫助。
因為當量放大,充電樁使用會更有效率,可以收集到更多資料,對於發展充電椿生態系、或是軟體平台、無人車等,都會有正面幫助。
真正問題在於短中長期能否平衡
但時間並不一定站在特斯拉這邊。德國車廠的產能不斷開出,中國競爭對手也逐步進逼。
此時此刻,它一定還是個汽車公司,因為中長期的發展方向只是佈局,還不到真正(實現)的部分。但它必須要先守住市場佔有率,因為未來的三個方向,也需要基本市場佔有率來支撐,不然中長期的三個可能方向都有一定困難。
它必需要儘快決定中長期發展定位,因為不同定位需要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也需要不同資源佈局。但資源永遠有限,如何在短中期發展中找到平衡,並且把發展步調佈局清楚,成為是它發展最大的關鍵。可是馬斯克的個性向來都看長期,他真正堪憂的是,過去可以忽略短期的影響,但不代表未來一定可以。
特斯拉給企業的啟示
那特斯拉給企業的啟示是什麼?任何公司會贏,一定都是顛覆產業既有運作法則,這件事特斯拉過去做到了,但你會顛覆,別人也會(中國車廠),或是跟進(德國車廠),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當別人跟上,你該怎麼辦?這件事情,特斯拉此時此刻並沒有真正回答出來。簡單說,就是你能否長期保有策略定位的獨特性,關鍵在於每個階段都要自我顛覆。
你顛覆成不一樣的車廠,並不代表就天下太平,競爭環境還是會不斷改變,如何保有長期的動態能力?充電樁、軟體、無人車,你到底要成為什麼?每個轉變都是一個顛覆,如何不斷成功的自我顛覆,將是中長期成長(成敗)的一個關鍵。
特斯拉3大事業,電動車本業雖衰退,但儲能與週邊服務仍有顯著成長力道:
事業 | 2024Q1營收(億美元) | 年成長% |
電動車 | 173.8 | -13 |
能源產生與儲存 | 16.4 | 7 |
服務+其他 | 22.9 | 25 |
資料來源:Telsa財報/整理:林洧禎 |
責任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