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英特爾是美國親兒子,張忠謀:台積電競爭者不會少,要把做好的都用出來
1.張忠謀談及台積電的成功秘訣在於「經驗曲線」,當生產量越大,經驗越多,減低成本的機會也越多。
2.張忠謀也指出,近期英特爾CEO基辛格應當也領悟到這件事,才積極轉向大量製造。由英特爾切分出來的晶圓代工業務部門,就以成為全球第二大代工廠為目標。
3.談到地緣政治,張忠謀表示,「台積電以後的競爭者絕對不會少,要把做好的都用出來。」並重申「全球化已死」論點,指出台積電的晶片,變成大家都需要的東西。
睽違3年,台積電終於在10月14日舉辦運動會,董事長劉德音宣布,5月31日前到職且在一定職級以上的人,每人將發1.6萬元紅包。創辦人張忠謀在會後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及會不會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會面時,張忠謀表示邀他來運動會,但未確定是否見面。此外,張忠謀也在透露台積電的成功秘訣,並指出現在的英特爾(Intel)也打算走相同的路。
台積電成功秘訣「經驗曲線」模式,張忠謀:基辛格也知道這套方法
張忠謀指出,50年前他還在德州儀器(TI)的時候,與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貝恩(Bill Bain)攜手合作,「當時貝恩還在波士頓顧問公司工作,我在德州儀器給了他一個辦公室。」最後,貝恩得出了被張忠謀稱為「台積電成功秘訣」的模式。
這個模式就是「經驗曲線」(Experience curve),張忠謀表示,「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當生產量越大,經驗越多,能減低成本的機會也越多,只是也得利用機會才行。」
聽起來容易,不過張忠謀指出,「重點是要能把握機會,台積電就是大幅增加研發。」但如果像英特爾(Intel)把研發用在晶片設計、代工和系統等多方面,經驗曲線效果的發生就要更久。
張忠謀認為這是台積電的基石,同時提到近期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應當也領悟到這件事,才積極轉向大量製造。由英特爾切分出來的晶圓代工業務部門(IFS),就喊出要成為全球第二大代工廠的目標。
美國還是最看重英特爾?張忠謀告誡:未來幾年競爭不會少
對於全球擴張,張忠謀則認為台積電現在不管在人才、技術都比過去第一次到美國設廠時更好。但針對地緣政治,他也表示:「英特爾有在地優勢。」
每年美國總統都必須向國會做國情報告,張忠謀表示,拜登(Joe Biden)從2021年開始,除了提倡要將製造業帶回美國,還兩度將基辛格帶去,並在所有國會議員面前介紹他,「拜登的model不是我或劉德音,而是基辛格,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一位半導體業內高層指出:「英特爾是美國的親兒子,台積電比較像養子。現在是因為兒子不行,所以指望養子,等到兒子做起來了,養子不會比親兒子還重要。」這對英特爾幫助有多少呢?張忠謀與帶保留,表示假如英特爾有好的服務、技術成功追趕且良率又好,那當然不容小覷,「但這不代表我認為會同時發生這些事。」
除此之外,他也在運動會致詞時提醒台積電員工,在地緣政治下,「台積電以後的競爭者絕對不會少,我們要把做好的都用出來。」並重申「全球化已死」論點,他表示隨著自由貿易消失,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安全,「台積電的晶片,變成大家都需要的東西。」
董事長劉德音則指出,回顧過去一年,在逆風下台積電仍然有很多重要進展,包含3奈米的順利量產和全球研發中心的啟用,他並表示,2奈米的開發目前也在軌道上,預期會在新竹、高雄兩個廠區量產。
看全球半島體供應鏈,點名日本環境最理想
不過綜觀來講,張忠謀回憶,從1955年到1973年,當時美國製造的環境其實和現在的台灣幾乎一樣好,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開始轉向低勞力密集、低資本和高毛利的IC設計業。
這與國家經濟發展有關,張忠謀提醒,2、30年後的台灣也會步上美國的後塵。「那到時候是哪個國家?我不知道,也許是印度、越南或印尼,還很難說。」
此外,隨著半導體供應區域化的趨勢,張忠謀認為日本成功的機率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九州,土地、水電供應比較充裕,再加上日本工作文化向來也都很好。」
有趣的是,有記者問起張忠謀何時要出下集自傳,他開玩笑表示:「上集比較好寫,目標在明年春天完成。」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台積電運動會|每人領1.6萬、張忠謀揭台積「成功模式」:英特爾想複製!還說了什麼?
延伸閱讀:
張忠謀憶「拜登的一句話」:我覺得很刺耳!再談全球化,怎麼給新定義?
【圖解】英特爾4年追趕5節點,最新晶圓代工策略曝光!2奈米為何成決勝點?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數位時代》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財經媒體,長期聚焦於全球、台灣與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創業、數位行銷等議題的最新趨勢,更引領台灣社會對「新商業」的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