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8吋降價也吸不到客戶?晶圓廠以量換價沒用,掀價格割喉戰
1.半導體復甦不如預期,成熟製程為主的晶圓代工廠為填補產能利用率,第2季發動「以量換價」成效仍不彰,近期掀「價格割喉戰」。
2.供應鏈分析,聯電、力積電面對需求不振、大陸業者降價的雙重夾擊,議價空間變大是「不得不」的選擇和策略。
半導體景氣復甦腳步不如預期,供應鏈透露,以成熟製程為主的晶圓代工廠為填補產能利用率,第2季先發動的「以量換價」策略成效不彰,近期轉為掀起「價格割喉戰」,12吋成熟製程代工價,大客戶最高可降二成,是疫後最大降價潮;8吋成熟製程代工市況更慘,降價也吸引不到客戶。
台灣晶圓代工成熟製程業者主要為聯電、力積電等。對於大降價填產能的說法,聯電、力積電皆表示,不回應市場傳聞。
聯電強調,該公司預計7月26日召開法說會,屆時將釋出最新展望。聯電在前一次法說會坦言,產業復甦較預期慢,第2季整體需求前景依舊低迷,預期客戶將持續進行庫存調整,「今年是具挑戰的一年」。
聯電今年上半年產品均價(ASP)相對硬挺,公司先前針對首季與第2季報價都釋出「持平」的展望。如今新一波報價割喉戰開打,法人關注聯電產品均價是否還能維持不跌。
業界人士指出,半導體市況調整多時,成熟製程因多用於消費性領域,衝擊相對大,雖然仍有工規、車用等需求支撐,但仍難擋整體市場不振影響,晶圓代工成熟製程廠商為吸引客戶投片,先前陸續出招,包括給予客戶特別價格,另一方式是維持報價不變,例如生產100片,代工廠只收80片的錢,等於「變相降價」。
不過,由於市況持續未見明顯復甦,加上大陸晶圓代工廠報價持續下探,傳出聯電、力積電等台灣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因產能利用率承壓,只能一改先前「以量換價」的策略,轉為「正式降價」。
供應鏈透露,以成熟製程為主的晶圓代工廠,受制於景氣回溫緩慢,大客戶對議價空間更有彈性,業者給予大客戶的降價空間幅度在10%至20%,8吋廠接單又比12吋廠更疲弱。
供應鏈分析,當前陸系晶圓代工業者的價格與台灣業者相比,價差逾兩成。伴隨全球總體經濟不佳,高通膨衝擊買氣,為了撐住產能利用率和爭取更多訂單,晶圓代工成熟製程市場正掀起「價格割喉戰」。
供應鏈認為,聯電和力積電面臨需求不振、大陸晶圓代工業者降價雙重夾擊,議價空間變大是「不得不」的選擇和策略,牽動下半年營運,其產能利用率和產品均價走勢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劉怡廷
經濟日報為台灣財經新聞媒體的領導品牌,1967年4月20日,隸屬聯合報系,也是國內發行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提供工商業界新聞、展覽、論壇、刊物、講座、網路等多元服務,經濟日報財經媒體集團擔負聯合報系財經數位平台的旗艦角色。
經濟日報每日透過專業記者群,將國內、全球、兩岸、財經、產業、觀點、股市、企管、經營等資訊與分析,匯整成即時、精確與最精闢的內容,為財經業界每日必讀的數位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