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如果三星手機瀏覽器改用Bing,Google搜尋帝國會崩塌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如果三星手機瀏覽器改用Bing,Google搜尋帝國會崩塌嗎?

如果三星手機瀏覽器改用Bing,Google搜尋帝國會崩塌嗎?
傳三星正考慮將手機、平板電腦的預設搜索引擎,從Google更改為Bing。倘若三星不再與Google結盟,Google行動搜尋將失去一大批用戶。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彥飛
獨立觀點 2023/04/20
摘要

1.Google靠手機、平板,鞏固搜尋流量

2.Google慌了,啟動Magi專案打造全新搜尋服務

3.三星行動裝置為何考慮投奔微軟,改用Bing?

4.要繼續當手機預設搜尋引擎,Google必須付出更高代價

5.Google真正擔憂的不是三星投奔微軟,而是微軟的強力攻勢

6.為何微軟、OpenAI有辦法迅速引起大眾目光?

{DS}

在席捲全球的ChatGPT浪潮下,三星突然從背後捅了Google一刀。4月17日,據紐約時報報導,三星正在考慮將手機、平板電腦的預設搜索引擎,從Google更改為微軟Bing,相關談判正在進行,三星尚未做最後決定。

(編按:消息一出,17日Alphabet股價下跌至104.9美元,市值蒸發500億美元;微軟股價則上漲1%。)

微軟Bing在過去一直落後Google。但隨著以GPT-4為基底的新Bing上線,眾多Google用戶蜂擁而至。這或許是三星考慮更換預設瀏覽器的重要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為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廠商,三星每年在世界各地售出數以億計的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數位產品。Google為了在這些產品上為預設搜索引擎,每年要付三星30億美元。

三星自2009年發布首款Android手機以來,一直與Google搜索引擎綁定。從2012年起,三星成為全球手機市場第一名,並一直維持至今。再加上Android陣營的其他廠牌力挺,Google穩穩占據全球行動搜尋市場龍頭。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Google在全球行動搜尋市場的市占率不到70%;2022年提高到90%以上,幾乎看不到競爭對手。倘若三星不再與Google結盟、轉而擁抱微軟Bing,Google行動搜尋將失去一大批用戶,甚至有可能危及市場統治地位。

Google為了在iPhone等設備上成為預設選項,也會向蘋果公司支付鉅資。2005年,Google與蘋果達成協議,成為蘋果自家瀏覽器Safari的預設搜尋引擎。之後的十幾年,隨著iPhone、iPad和Mac產品不斷擴充,蘋果產品銷售量一路上揚,Google支付的費用也水漲船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oogle靠手機、平板,鞏固搜尋流量

根據公開資訊,為了保住Safari預設搜索引擎的地位,Google在2014年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到了2018年,這筆費用膨脹至95億美元;2021年為150億美元;2022年更是達到驚人的200億美元。

這些投入,換回豐厚回報。根據美國司法部揭露的資訊,Google搜尋的近一半流量,來自蘋果的設備,而蘋果產品用戶的廣告價值也更高。也就是說,Google有超過50%搜尋的廣告收入,來自蘋果生態圈;而在2022年,這部分業務的收入高達1620億美元。

如今,三星傳出與Google搜尋引擎「分手」的消息,蘋果是否會跟進,特別引人關注。

在Google推出Android系統後,蘋果曾多次動過「去Google化」的心思,並在地圖等功能,以自家產品取而代之,但尚未觸碰到更關鍵的搜尋功能;如果有合適的替代品,蘋果並非不可能與Google徹底分道揚鑣。畢竟,對於蘋果這間去年營收接近4000億美元的巨頭而言,以200億美元的損失,狠狠打擊一下戰略對手,並非不可接受。

三星的心猿意馬,還會讓Google陷入更大的危險:如果不能守住手機流量入口的搜尋引擎,那麼與之高度綁定的Google「家庭套餐」,如Gmail、YouTube、Google地圖等,也將面臨用戶被分流的挑戰。甚至連更底層的Android系統,都有可能遭遇重大挑戰。

統御全球行動網路的Google帝國,開始出現分崩離析的苗頭。再加上虎視眈眈的微軟,Google如果不能迅速拿出強有力的應對手段,帝國的未來難言樂觀。

Google慌了,啟動Magi專案打造全新搜尋服務

面對三星離開的潛在可能,Google表面上頗為大度,但背後也在竭力改變。

Google發言人向媒體表示,手機製造商可以自由採用不同公司的技術來改善用戶體驗。Google正在不斷改善搜尋引擎,讓用戶和合作夥伴,有更多理由選擇Google。

但Google員工遠沒有這麼雲淡風輕。根據外媒報道,2023年3月,在得知三星有可能換到Bing後,Google內部出現恐慌。他們已經在採取措施,避免讓三星變心。

一方面,Google嘗試修補現有搜尋引擎,讓搜尋引擎的體驗「ChatGPT化」。

知情人士透露,Google啟動了一個名為「Magi」的新專案,利用AI技術在現有搜尋引擎上增加更多功能。目前,已有160多人全職加入這個計畫,設計師、工程師和高階主管們,正在「衝刺房間」裡創造、調整和測試最新版本。

新功能包括讓搜尋引擎更健談,就像在和很熱情的人聊天;還會根據用戶開始使用時搜尋過的內容,來瞭解用戶喜好。用戶可以在AI的幫助下,使用Google地球,並透過聊天機器人找音樂。

此外,它還可以回答與Coding相關的問題,並根據需求寫程式碼。這正是ChatGPT最吸引人的生產力功能之一。

Magi專案目前仍處在早期,剛啟動員工內測。Google計劃下個月對外發表,今年秋天將增添更多功能。根據Google的規劃,到2023年底,Magi在美國的用戶量將達到3000萬人。

不過,Google似乎並不希望外界對Magi期望過高。公司發言人表示,並非每個腦力激盪發想出的產品都會發表;但我們很高興為搜尋帶來新的AI功能,很快的將會分享更多細節。

另一方面,Google也在搜尋功能中研發新的AI應用程式。包括一款可以在Google圖片搜索結果中,生成AI圖像的工具;一款AI語言教學應用,以及一個聊天搜尋機器人。但Google目前最重要的成果,仍然是聊天機器人Bard。

在ChatGPT大紅大紫後,Google匆忙迎戰,今年2月初發表了Bard,由自己研發的LaMDA大模型為基礎。但這款產品表現糟糕,在回答簡單問題時出現不符事實的錯誤,引發Google股價大幅下跌,2個交易日市值蒸發約1700億美元。

此外,Bard暫時只支援英語、暫不具備寫程式碼能力,而且不支持多模態機器學習。這與GPT-4存在著明顯差距,暫時難以扛起Google在生成式AI賽道的大旗。就連Google也表示,Bard只是「額外體驗」。

不過,Google上月底透露,計劃將Bard從輕量版LaMDA(對話語言模型)切換至PaLM(多模態語言模型),後者的參數量高達5400億,是LaMDA的4倍。Bard的完整度能有望邁上新階段。

問題在於,Google暫時沒有將Bard融入搜尋引擎的計劃,而是為Bard設立獨立頁面。這或許是因為Bard還不成熟,而Google對於如何從生成式AI中賺錢也沒有定論。手機廠商若繼續守著Google,雖然可以繼續賺到錢,但有可能錯過「生成式AI+搜尋引擎」的潮流,降低產品力。三星此時把目光投向微軟,並不令人意外。

三星行動裝置為何考慮投奔微軟,改用Bing?

假如三星用融合GPT-4的新Bing替換Google,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蹭一波ChatGPT和生成式AI的熱度,提振用戶和產業信心。

2022年,三星占據全球手機市場21.6%的市占,以不到3個百分點的優勢,贏過蘋果、位居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一。不過,三星手機出貨量僅有2.609億台,比2021年下滑4.1%,表現並不理想。

三星手機賣不動,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停滯的縮影。隨著手機技術創新停滯,消費者換機周期拉長,手機廠商烈火烹油、鮮花似錦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即便是龍頭老大三星,也難以逃脫整個行業的冷清。

這時候,將手機預設搜索引擎切換為「當紅炸子雞」Bing,雖然未必能馬上提升銷量,卻也可以算作一個趕上流行的賣點。三星只需四兩撥千斤,就能順應用戶當下喜好,搭上ChatGPT的快車。

更大的意義在於,三星可以趁Google的多事之秋,把預設搜尋引擎的客單價提高。過去一年,三星的日子不好過,除了手機銷售量下滑外,整間公司的營利能力也大幅萎縮。2022年,三星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7.93%,利潤卻下滑16%至43.37萬億韓元;其中,第四季營業利潤為4.3萬億韓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69%。

要繼續當手機預設搜尋引擎,Google必須付出更高代價

在手機行業整體衰退的大趨勢下,三星今年主要業務的盈利預期不容樂觀。在這個背景下,要想提高利潤,向Google這位大金主收更多費用,是一個簡單的手段。更何況,與蘋果相比,三星向Google收的預設搜尋引擎費用實在很低。

根據公開資訊,2022年三星手機出貨量為2.609億台,Google給三星的費用約30億美元,平均每台11.5美元;同時,蘋果手機出貨量為2.264億台,卻從Google收了200億美元,平均每台88.3美元,幾乎是三星的8倍。

三星過去之所以願意接受Google給的價碼,除了雙方合作多年、關係友好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上缺少替代品。

在Android行動設備上,Google搜尋引擎是通往Google其他應用程式的入口,它在匯聚和發散手機流量的同時,也憑著遍佈工作、生活、娛樂、社交等,各式功能和服務,將用戶牢牢聚集在生態圈內。倘若換用其他搜尋引擎,手機廠商有可能流失大規模的用戶。這就讓Google的競品始終難以發展,生存空間一年比一年小。

2023年之前,在搜尋引擎和Google各式應用程式的雙重加持下,Google帝國江山永固。但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生成式AI技術浪潮,從底層改寫了游戲規則。人們對於搜尋引擎的期待,不再只是搜尋結果,而是像真人那樣一問一答,並能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新Bing正好滿足人們的期望。它把ChatGPT的各項能力融入搜尋場景中,展現下一代搜尋引擎的基本面貌;相較之下,Google顯得陳舊又缺乏創新。

在整合聊天機器人功能後,新Bing的全球下載量成長8倍,同一時間,Google下滑2%。才短短一個半月,新Bing的頁面到訪數增加15.8%,而Google下滑1%。產業人士大多認為,這種一升、一降的趨勢,會持續下去。

不可一世的Google帝國,突然被AI技術革新撕開一道裂痕。常年幫Google運送用戶的三星,看到重新議價的難得契機。此時,「三星轉投Bing」風聲傳出,即使最後並未成真,也能夠替三星帶來更大的議價權。Google要想繼續充當大多數智慧型手機的預設搜尋引擎,勢必要付出比以往更高的代價。

Google真正擔憂的不是三星投奔微軟,而是微軟的強力攻勢

三星出了一道難題給Google,但真正令Google頭疼的不是三星,而是OpenAI及微軟。

Google與微軟的競爭、合作源遠流長,整體來看,二大巨頭在不同領域各擅勝場,過去戰爭不算特別激烈。

微軟一直在PC作業系統有絕對優勢。同時,在辦公軟體、雲端運算、影片游戲等市場,微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競爭力關鍵是「PC+生產力」。

相較之下,Google在網路時代崛起,以搜尋引擎定義了傳遞網路資訊的基本路徑,並以信箱、影片、地圖等產品,覆蓋網路上的邊角。而在行動網際網路興起後,Google又以Android系統成為最大贏家,它的競爭力圍繞著「行動+資訊」開展。

兩家公司圍繞各自的專項,締造自己的科技王國。各守領土的競爭策略,也避免資金和資源不必要的浪費,間接為技術創新提供燃料。

但在生成式AI到來之後,微軟第一次掌握擊倒Google的利器,微軟的攻勢凌厲,Google的應對蹣跚。

Google並非缺少技術敏感度,其實它一直是AI先鋒,在生成式AI方面,Google與OpenAI纏鬥多年,一度打得難解難分,在大模型上輪流領先。然而,OpenAI率先摘下AGI時代的金蘋果,Google卻因為Bard的拙劣表現、股價跳水,創新力被質疑。

在這場代表下一個時代的AI競爭,Google一上陣就災吃敗仗,除了技術創新方面的因素,更大的原因或許是OpenAI有微軟當靠山。

為何微軟、OpenAI有辦法迅速引起大眾目光?

2019年微軟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而後微軟已累積投入約130億美元。除了充裕的資金,微軟還送上廣闊的AI應用軟體:無論是新Bing,還是Word、Excel、PowerPoint的Microsoft 365辦公組合,都是OpenAI施展技術力和產品力的獨家舞台。這是Google難以匹敵的競爭優勢。

Google面臨的新對手,是一個有錢、有技術、有應用空間和變現路徑的「合體怪」。與搜尋引擎和手機作業系統領域的對手相比,「OpenAI+微軟」的組合強大太多。

目前,生產力工具是公認最適合生成式AI實際應用的領域。但Google在生產力工具缺少Microsoft 365這樣的殺手鐧,就算Googl迅速拉近與OpenAI的距離,也很難有機會快速聚集龐大的用戶數。

在Google AI還在爬坡時,來自三星等老朋友的支持尤為可貴。他們擁有龐大的設備數和用戶數,足以為Google大模型提供寬闊的應用場域。但如今,三星已經顯露出不惜代價投奔微軟的跡象。假如昔日盟友紛紛跑路,Google做AI的難度將大大提高。

2009年,三星發表第一款使用Google 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Galaxy GT-I7500,Google對於全球行動網路的大業就此起步。14年後,昔日夥伴意欲他往,Google帝國雖然依舊強大,但弱點已經越來越明顯。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授權轉載,原文:三星背刺谷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蘋果 OpenAI 微軟 AI Google Bing 三星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