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投資理財
學理性決策:股票賺1萬或賠1萬,為什麼後者讓你更在意?
1.人類對數字變化存在2種不對稱心態,一是相同數字下,損失遠比獲得的感覺更強烈;二是同樣是變化,人們對小數目的變化比較敏感。
2.心理學家分析,如果物種一味追求快樂,同時對痛苦無感,那麼應該很難在演化的戰場上倖存下來。換句話說,對痛苦有更高的敏感度,有利於人類生存。
3.人們通常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規避損失(損失規避),而不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爭取獲益(風險規避)。
張愛玲有一名句「我不怕孤獨,我怕別離」頗能點出行為經濟學別出心裁之處,即人們主要從變化中覺察生活,所以對變化的感受,遠比處於某種狀態更敏感。
人類的心理對數字變化,存在2種不對稱心態
但如果只是這樣,恐怕還成就不了一門學問。經濟、心理學專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特維斯基(Amos Tversky)指出,人們對這些變化的感受與情緒反應,存在很多不對稱。
1.損失遠比獲得的感覺更強烈
第一項不對稱是,同樣是變化,在獲得(Gain)與損失(Loss)等量的情況下,我們對損失的感覺遠比獲得更強烈。
弄丟1萬元的痛苦或不安,應該是遠比得到1萬元的快樂,還要教人印象深刻吧。此即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現象。
而實驗確實也已證明,人們對損失的排斥或恐懼強度,大致是獲得快樂的2到2.5倍。容有個別差異,而且越是重要的事,其倍數越高。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原先的表達如下:「Losses loom larger than gains」(損失日益顯得大過獲得),頗具詩意。
根據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講法,如果物種一味追求快樂,同時對痛苦無感,那麼應該很難在演化的戰場上倖存下來。換句話說,對痛苦有更高的敏感度,有利於人類生存。
2.人們對小數目的變化比較敏感
第二項不對稱的地方在於,同樣是變化,人們對小數目的變化比較敏感。
此一觀察大致不脫人類的感官經驗。想想周遭的聲音、光線和溫度變化,推到極致的話,從無到有的那一剎那,總是讓人最有感。例如當我們把音響的聲量從50分貝增加到100分貝,我們並不會感覺到聲量增加2倍。
我們對疫情變化的感受不也正是如此?同樣是增加確診案例,從0到10,應該比從100增為110更教人印象深刻吧。
此即著名的最小「可覺差」或「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 erence)原理,又稱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指人類對於感官刺激所能察覺的最小改變值(門檻),與原本的數值高低或刺激強度成正比。
此外,人們通常不會為了2組上萬價格的音響差價60塊錢,而影響購買決策,倒是很可能因為衛生紙(每包大概200元)漲了60塊大驚失色。而這也是2018年3月,台灣發生「衛生紙之亂」的心理因素。
有此一說,當我們的遠祖在野外打獵時,尾隨身後的老虎,從1隻變成2隻這件事,應該會比前面狂奔的麋鹿,究竟是不是剛好100隻,來得更加重要。
人們對「獲得與損失」的風險態度不同
前面提到的「韋伯—費希納定律」,人們的任何感覺或敏感度都會遞減,對損失的痛苦也不例外。
根據「預期效用理論」的說法,預期效用取決於財富水準。如果你對財富的增加越來越不在乎(邊際效用遞減),按理來說,應該對財富的減少越來越在乎。
然而並沒有!絕大多數人仍對「第一把」財富的損失比較在意,所以願意賭下「第二把」、甚至「第三把」同額或更多的錢,試圖挽回一開始的損失。
換句話說,人們在面對損失時,呈現「風險追求」(Risk seeking)的態度。
然而,人們在面對獲得時,卻仍然傾向「風險規避」(Risk averse)。這意味著,在面對損失或獲得時,人們對風險的態度並不對稱。這是個驚人發現!
換個角度來看,損失會降低效用或滿足水準,即使微幅損失,也會使得主觀感受的價值大幅縮水。人們為了避免損失的痛苦,屢屢願意承受更大的風險,包括可能因此失去部分所得也在所不惜。
總之,人們通常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規避損失(損失規避),而不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去爭取獲益(風險規避)。
《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
作者: 洪財隆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01
作者簡介
洪財隆
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著有《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一書,翻譯《克魯曼驚奇》。興趣:桌球、西洋棋、脫口秀研究。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