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SHEIN估值大縮水!跨境電商地位的最大威脅,不是拼多多旗下Temu?
1.SHEIN 2022年的總營收達227億美元,已連續4年盈利,還預估2025年營收會達585億美元。但SHEIN 2023年的估值,卻距離2022年的1000億美元縮水近1/3。
2.過去幾年全球資金過多、快時尚的永續性、設計抄襲、同性質的競爭對手出現等問題,都是現在SHEIN估值降低的可能原因。
3.目前SHEIN最需擔憂的是跨境電商Temu,兩者在商業模式、客群、商品、價格等各方面都有得比。但SHEIN最大的對手,其實是靠壓榨供應鏈獲取利潤的自己。
日前,媒體報導指出SHEIN在一份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公布了2022年的營業數據:年度總營收227億美元,利潤7億美元,已連續4年盈利。預計2025年收入將成長1倍以上,達到585億美元的GMV(成交總額),這一數據將超過H&M和Zara的年營收總和。
對於目前盛傳的「擬IPO消息」,SHEIN回覆:「目前沒有IPO計劃。」但外媒普遍認為,SHEIN可能會在2023年晚些時候上市。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SHEIN首次被傳擬IPO,2022年4月時SHEIN也被傳擬IPO。而且當時SHEIN在完成由泛大西洋資本、Tiger老虎基金、紅杉中國超過10億美元的F輪融資後,估值直接暴漲到1000億美元。這一估值若與2016年的人民幣15億元對比,短短幾年的時間裡翻了60多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擬IPO的投資方除紅杉中國、Tiger老虎基金等老股東之外,新加入的投資人還有阿布扎比穆巴達拉主權財富基金、泛大西洋投資集團、Coatue和DST等巨頭。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3年1月份時,SHEIN的估值在640億美元,而本次融資的估值則在650億美元上下。也就是說,SHEIN的估值距離F輪融資時已縮水近1/3。
那麼,SHEIN的估值為何會不斷下降呢?而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拼多多旗下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不斷攻城掠地,這是否又會對SHEIN構成衝擊?
解密SHEIN估值下降的原因
雷軍曾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正如雷軍所說,早些年間伴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資本的持續注資,網際網路行業的估值一路水漲船高,其中電商行業更是受益匪淺。
2021年SHEIN營收157億美元、對應1000億美元的估值,其6.4的P/S(股價營收比,Price to Sales Ratio)在網際網路行業偏高。而如今疫情帶來的影響,只是將SHEIN原本泡沫的成分擠出,促使估值重新回歸理性。
● 快時尚產生大量的「服裝垃圾」
同時,SHEIN這種快時尚的打法,自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問題,目前一家公司在ESG的表現,越來越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具備可持續成長性的非財務指標,能夠幫助投資者有效識別投資目標的品質。
從事多年ESG評級的張磊告訴我們,目前在國內外的二級市場,在ESG表現良好的上市公司,在資源利用、社會關係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更具優勢,因為這些公司具有較好的利益衝突協調能力,能有效減少內耗,維護各方利益的平衡。同時,為公司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保障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獲得合理回報的同時,提高投資者獲得穩定回報的機率,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
而對於H&M、Zara、SHEIN這類的快時尚品牌而言,由於過去他們均採用廉價的聚酯纖維布料,服裝壽命偏短,而且快時尚品牌的核心展現在「快」上,這就要求消費者要持續購買此類壽命偏短的衣服,由此產生了大量難以被二次降解的服裝垃圾。
針對這一問題,ZARA、UNIQLO增加使用可降解布料和節能減碳型的製造工藝,還使用更為環保的紙質包裝。但目前SHEIN在ESG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多欠缺。
舉例來說,外媒曾指責SHEIN多款服裝均為一次性服裝,並且存在著重大的安全問題。而在2022年年初,SHEIN對外發布的ESG報告中也提及,在700家受審計的供應商中,83%的供應商存在「重大風險」。因此,目前不少投資人對後續SHEIN是否能夠完成改善,也存在著諸多擔憂。
此外,快時尚需要每天大量推出新版服裝款式,但這些新款服裝的創意來自哪裡?目前在海外媒體上,有不少原創設計師指責SHEIN抄襲自己的原創設計。
和中國國內不同的是,目前海外對各類原創出處的法規很完善,SHEIN因抄襲,不斷的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據公開記錄,在過去4年中,SHEIN在美國至少50起聯邦訴訟中被列為被告。2022年7月,SHEIN就因抄襲被索賠逾1億美元。
顯然,不斷的抄襲事件,對企業的估值也會構成影響。
● 電商平台崛起,SHEIN不再獨占市場
除此之外,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速賣通、Wish、Shopee、TikTok等電平台商業務崛起,也讓SHEIN的營收成長率大幅減緩。2020年前,SHEIN連續8年的營收成長率在100%以上,但2021年和2022年的成長率則分別為57%和52.8%。
更令SHEIN擔憂的是,如今Temu正在崛起。據SensorTower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美國的「黑色星期五」購物季中,Temu的營業額額達到了巔峰;7天時間裡,單日營業額都達到700萬美元。到了2023年1月份,Temu實現了總到站數7450萬人,與上期相比提升38.29%,用戶跳出頁面至USPS(美國郵政署)、UPS(聯合包裹)和Paypal等物流和支付軟體的占比超過65%。
但Temu並未滿足於此,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Temu正在進行加拿大站點內測,已將美國站過半產品同步上線至加拿大站,由此,拼多多的出海版圖將覆蓋北美最核心2大市場,美國和加拿大,這已劍指SHEIN的腹地。
為擴大用戶數量,Temu在2023年有「美國春晚」之稱的超級盃上投放一則30秒的廣告,題為「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而拼多多內部人士則透露,2023年拼多多對Temu的投放預算在140億元左右。另從中國國內拼多多的發展經驗來看,其在2018年時的GMV就已突破4000億元,而京東爬到這個層級,用了整整11年。
Temu能否對SHEIN構成衝擊?
從短期來看,Temu對SHEIN的衝擊力巨大。
首先,從二者的商業模式、目標客群和市場、主打品項等多維度對比來看,二者存在著極強的一致性。
而在跨境電商頗為重要的供應鏈方面,二者也難分伯仲。其中,在生產端,SHEIN自建完備的ERP系統,同時實現了對供應鏈、工廠和工人的穿透式過程管理。
生產端的可量化數據指標都被搬到線上,並透過演算法對數據進行合理分析、處理、運用,使得生產過程中原有的資訊成本,在用戶端顯著降低。透過訂製專門為分析庫存和銷售的LATR模型,利用即時訂單和追蹤客戶興趣來預測銷售、控制生產,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而Temu背後的拼多多,2018年率先在全行業推出「新品牌計劃」,幫助大量企業從品牌代工方轉型成到擁有自主品牌,同時為消費者帶來豐富、優質低價的商品。拼多多藉助這些新晉品牌,打造自己在供應鏈端的差異化優勢,建構上游供應鏈的護城河,而這也為Temu的低價商品提供了保障。
其次,從用戶數量來看,目前Temu的用戶已逐漸追平SHEIN。另考慮到Temu借助超級盃收割的一波新用戶,用戶有可能會超越SHEIN。
最後,從價格來看,Temu平台上很多商品的價格也低於SHEIN。顯然,Temu發動的價格戰,也讓SHEIN感覺到壓力山大。因此綜合多方因素來看,SHEIN此時選擇降低估值、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從而阻擊Temu、拓展更多的市場,或許是明智之舉。
但需要指出的是,處在發展海外市場「幼年期」的Temu,仍有諸多問題需要一一解決。
一是SHEIN相較於Temu,拓展海外市場的時間更早,其在海外市場的本土化經營經驗、資源整合能力、佔據顧客心智等方面更強,這些經驗能夠幫助SHEIN及時規避很多可能出現的風險。而對於Temu而言,在進入海外其他國家時,其合規問題、本土化問題,均需要在不斷試錯中累積經驗。
其次,是Temu的盈利方式更難運作。數據顯示,SHEIN當年是在電商平台發展的流量紅利期、以較低的成本進入海外市場的,而目前海外電商平台的獲客成本,已從2013年的4.5美元/用戶,上漲到如今的40美元/用戶,這不利於急需擴大用戶的Temu
再來,2家公司對優秀人才的爭奪也漸趨白熱化。
根據拼多多官方放出的招募資訊來看,Temu和供應鏈相關的職位工作地點,大多位於SHEIN的大本營廣州,營運總部則設在隔壁的深圳,火藥味相當濃厚。更有網友在社交平台爆料,SHEIN的供應鏈管理、買手、招商經理等熱門崗位員工,遭到拼多多大量挖角。
Temu這條鯰魚入場後,中國的跨境電商混戰,開始進入新階段。對於SHEIN來說,這場仗已經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
SHEIN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句話用在SHEIN身上或許也合適。
在SHEIN完成2億美元盈利的背後,實則是靠「壓榨」供應鏈利潤來實現的;整個商業鏈,實則是一種畸形的鏈條。
來自廣州十三行的一位服裝老闆朱琳告訴我們,目前很多服裝工廠都不願意做SHEIN的訂單。首先,SHEIN的訂單都是小量訂單,並且要求出貨速度要很快。這就為工廠帶來2個問題,一是由於訂單較小,工廠對上游供應商沒有任何議價權,只能接受他們的價格;二是若遇到SHEIN突然臨時要貨,整個工廠的生產計劃全部都會被打亂。
其次,SHEIN內部有一個專門的核價部門,該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及時瞭解和掌握市面上各類服裝材料以及工藝的價格。如果是同款商品,SHEIN也要求工廠的價格要比H&M和Zara還要低。若工廠報價稍高一點的話,該部門的員工就會將整個環節的成本全部算出,並大幅度的壓低價格,以達到他們的要求。
而且當工廠的價格被不斷壓低,SHEIN也不給預付款,訂單說取消就取消,這就導致前期工廠有可能會面臨庫存風險。同時,在服裝交貨的環節,SHEIN有時會因服裝做工、品質不合格而大幅扣減貨款。到了支付環節,目前SHEIN是按月結算,若考慮到非工作時間,實際的貨款周期至少在45天以上。
「這2年服裝生意本來就不好做,SHEIN壓我們的貨款,也讓我們的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很多供應商為保證工廠正常運作,只能從銀行貸款。但由貸款產生的利息成本、備貨成本、生產成本根本讓我們賺不到錢,這和我們做跨境服裝電商所追求的高利潤是完全相反的。基於此,目前SHEIN在廣州服裝圈子的名聲都臭了。」朱琳說。
事實上,SHEIN的做法是電商平台常用的策略。以社區團購平台淘菜菜為例,它們給外界最大的感受就是平台上的商品比超市、菜市場還要便宜。
以春節期間淘菜菜程式上販售的小黃瓜為例,當時的價格約為一斤3.3元。但來自山東省濰坊市的小黃瓜種植大戶周維告訴我們,冬季的小黃瓜市場,按照小黃瓜的條形、重量、口感等因素,可分為一級品、二級品、通貨。目前產地三種產品對應的收貨價大概在3.5元、3.4元、3.2元不等。當然,這個價格並非是固定價,後續會受到產地產量、下游需求、天氣等因素影響。
淘菜菜價格直逼產地價格的背後,也是靠擠壓供應商利潤來實現。周維告訴我們,淘菜菜在找他供貨時,直接按照其他電商平台的最低價要求他報價。若是他不合作的話,他們就繼續找產地其他供應商,一直找到最低報價的供應商為止。「但淘菜菜把利潤壓這麼低,我們很多同行都直接不和他們合作。」周維說。
也正是如此,目前淘菜菜上,商品的存貨數量不斷在降低。
那麼,淘菜菜的今天,是否也是SHEIN的明天呢?畢竟不管何種產業,何種商業模式,只有保證供應鏈上各方的利益相對均衡,這條供應鏈才能繼續維持下去。否則,這條供應鏈也隨時會面臨著崩盤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誰是中國跨境電商的贏家,或許還需要時間來給答案。
*本文獲「 霞光社」授權轉載,原文:估值縮水的SHEIN希望何在?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