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投資理財
毛利率高代表一定賺錢? 錯!擁有「這項能力」,才是會賺錢的好公司
![毛利率高代表一定賺錢? 錯!擁有「這項能力」,才是會賺錢的好公司](https://ibw.bwnet.com.tw/ac_gallery/2020/09/c35e3a65-8125-b376-2e9b-b594657476ee_800.jpg)
一個能夠長期穩定獲利的公司,大多擁有短期不易被超越的優勢所在。例如台積電的晶圓代工製程短期內無人能及,這讓它可以開很高的價格;全聯的超市家數已經超過1,000家,更把營業利益率壓到2%左右的水準,這讓全聯可以用規模經濟壓低採購價格,以及僅賺取2%的利潤率,這兩項優勢讓其他業者很難進入,但全聯反而可以靠著規模及低利潤,穩定的「大賺其錢」。這些公司都因為優勢相當明顯,是具有「堅實的結構性獲利能力」的公司。
很不幸的是,大部分公司都很難開創出「堅實的結構性獲利能力」。雖然打造「堅實的」結構性獲利能力很難,但打造「結構性獲利能力」倒是相對容易。我常聽到人們以毛利率或EPS,來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具有「結構性獲利能力」,但這種評估方法其實有所偏頗。
沒有營收的高毛利率是沒有意義的
台灣有兩家聞名全球的企業,一家是名列全球前10大IC設計公司的聯發科,其毛利率大概40%左右,一年大概為股東賺進230多億元,是台灣的驕傲之一。另外一家公司是從事電子產品組裝的鴻海,鴻海以毛利率極低而備受批評,2019年的毛利率連6%都不到,但這家公司一年好歹也幫股東賺進1,300億元,ROE也比聯發科高。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迷信毛利率高的公司或產業,其實犯了下列迷思:首先,毛利率高不代表一定會賺更多的錢。我舉個例子,法國料理的毛利率通常都非常非常高,但是如果你把法國餐廳開在合歡山上,看看會不會賺錢?答案當然是不會!因為沒有營收的高毛利率是沒有意義的。
賺錢與否 還必須考量所投入的資金
其次,毛利率高的產業,費用率通常也比較高,以便利商店、超市及量販店為例,他們的毛利率及費用率都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但最後的淨利率大抵都在2% ∼ 3%之間。所以看一家公司的結構性獲利能力,一定也要仔細研究其費用率。下是分別代表便利商店、超市及量販店的全家、美廉社(三商家購) 及美國Costco的毛利率及費用結構。
再來,賺錢與否還必須考量所投入的資金。以百貨業龍頭遠東百貨為例,其2019年的營業額高達379億元,毛利率52%,營業利益率有12%,稅後淨利也高達6%,共為股東賺進22億元,比2018年成長了30%。可是經營百貨業需投入的資源相對較高,其EPS居然只有1.26元,ROE更只有5.6%,遠低於鴻海的9.4%。獲利與投入不成比例的原因是,百貨業間的競爭比電子組裝業還可怕!百貨業的案例也告訴我們,只有把所投入的資金也都考慮進去,才能算出到底賺不賺錢。
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成本及費用率
下表是告訴我們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成本及費用率,投入的資源也不同,我們不宜單方面依據毛利率、費用率來判斷企業是否賺錢,是否具備「結構性獲利能力」。
最後,賺到的ROE還要再考慮值不值得。受景氣影響大的產業比受景氣影響較小的產業,承受較高的風險,理論上要有較高的ROE,否則這項投資就划不來。不過因為商業競爭激烈,只有追求卓越且紀律極佳的經營者,才會重視ROE這個觀念。
總而言之,只要不違反法律以及社會的道德與公益認知,能夠為所投入的資源賺到合理報酬的事業,就是好事業,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成本與費用模式,不要太迷信所謂的毛利率。
毛利率什麼時候很重要?
既然如此,難道毛利率就不重要嗎?其實毛利率還是很重要的。你會疑惑怎麼又顛倒過來了?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的另一個觀念。毛利率還是很重要的,但什麼時候很重要?就是比較相同產業公司的獲利能力時很重要,因為同產業的公司間,彼此的成本及費用結構差異不大,所以通常誰的毛利率高,誰就更會賺錢,他的結構性獲利能力就越好。
我們必須評估營收、毛利率、費用率、負債比率及ROE後,才能斷定一家公司是否具有「結構性獲利能力」。不管是要了解公司獲利不佳的原因,還是要改善一家公司的獲利能力,都可以從這些數據中找到初步答案。
《大會計師教你看懂財報暢銷套書》#限時66折☛立即購書:博客來、誠品
【大會計師教你最賺錢的財報投資課】12/8前享75折優惠☛立即報名
書名: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作者: 張明輝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8/05
作者簡介 張明輝
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美德州大學會計碩士、台灣大學商學系會計組。曾任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並擔任台灣大學、中正大學兼任教授,以及東海大學專任教授。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任內,設立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公司;接掌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後,協助台灣在會計、審計、稅務、公司治理及永續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工作,著有《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
責任編輯:温克強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