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小丑》為何如此成功?當DC不再隨漫威起舞,回歸「品牌核心」才能贏回市場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財經 | 商業趨勢

《小丑》為何如此成功?當DC不再隨漫威起舞,回歸「品牌核心」才能贏回市場

《小丑》為何如此成功?當DC不再隨漫威起舞,回歸「品牌核心」才能贏回市場
電影「小丑」好評如潮,是DC電影的成功,還是反英雄電影受歡迎? (來源:取自電影劇照)
撰文者:白胡椒/動畫學術趴
獨立觀點 2019.10.15
摘要

1. 反超級英雄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具有一定的節構、反思和顛覆。

2. 電影《小丑》的成功,但這代表的是反英雄電影的成功,而不是DC傳統英雄電影的成功。

英雄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符號,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

《小丑》(Joker)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斬獲金獅獎,讓近年來一直處於劣勢的DC終於扳回了一局。隨著漫威宇宙的崛起,越來越多年輕的觀眾選擇成為漫威的粉絲,而DC自從諾蘭三部曲之後的下坡路也讓它長期處於劣勢中,慌不擇路落下了許多錯誤的棋。

然而,《小丑》出現了。這部完全不改編自任何一部漫畫的反超級英雄電影一下子衝破了原超級英雄電影的桎梏,從單純的爆米花商業片上升到藝術電影的範疇,並且讓DC在與漫威的這場博弈中終於反將一軍。

廣告

事實上,DC此次的「翻身仗」不僅僅是一次突然的反擊。 《小丑》的成功,也歸功於DC漫改電影一貫的,更具自由度的改編策略。

但也正因為DC在電影改編上不同於漫威的選擇,如果我們回顧其歷史,就會發現備受好評的《小丑》背後,是DC漫改電影70多年的風雨歷程。而這條荊棘之路的前方,等待其的命運是如何的,我們尚未可知。

這篇文章,就讓我們來一同梳理一下,DC漫改電影在這些年所經歷的起起伏伏。

英雄崛起

廣告

DC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紐約,1935年,作家馬爾科姆·惠勒-尼科爾森少校森少校(Major Malcolm Wheeler-Nicholson)創立了國家聯合出版公司(National Allied Publications),這便是DC漫畫公司的前身。 1937年,公司的第3本刊物《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縮寫為DC)創刊,而這本漫畫就是DC後來名字的來源。

不久之後,公司的另一部全新漫畫月刊《動作漫畫》為世界貢獻了世界上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英雄——超人。 1939年,公司希望在《偵探漫畫》上刊登一個可以與超人匹配的超級英雄,而年輕的漫畫家鮑勃·凱恩(Bob Kane)接下了這個任務。相比擁有超能力、無所不能的超人,他更希望創造出一個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這個英雄白天是一個有錢的花花公子,黑夜裡卻穿上斗篷打擊犯罪,這個構想就成為了蝙蝠俠。

由於超人和蝙蝠俠兩個人氣旺盛的超級英雄,DC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走在美國漫畫比較前沿的位置,而DC對於其漫畫的影視化改編,也如火如荼地同步進行著。相比於漫威電影宇宙壟斷市場的今天,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是DC的漫畫英雄更加活躍在螢幕上。

1938年,超人誕生,而僅僅3年後的1941年,屬於DC的第一部影視化改編作品《驚奇隊長的冒險》(Adventures of Captain Marvel)就推出了。彼時流行電視分集,本片全片長216分鐘,被分為12集播出,某種程度上算得上是古早的電視劇。同時,這也是《沙贊! 》的前身,此時驚奇隊長的名稱版權還沒有被漫威註冊,因此在DC這裡還能看到身穿沙贊制服的驚奇隊長。

嚴格來說,此時的沙贊屬於另一家叫福西特漫畫(Fawcett Comics)的公司,經過長久的法律訴訟,直到1991年,DC才完全獲得該角色的版權。

此後,一直到50年代,DC推出了大量的電視分集片,包括《蝙蝠俠》(Batman)、《超人》(Superman)、《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 & Robin)、《原子人大戰超人》(Atom Man vs. Superman)等等,這些古早的電視分集片擁有極具漫畫感的酷炫海報,以及B級電影的粗製濫造,但卻不失為合格的爆米花消遣品,同時也培養出了相當一部分的DC小觀眾。

DC漫改影視的第一個真正意義的高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1978年,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版《超人》問世,貢獻了最經典的超人形象,也讓超級英雄漫改電影真正意義走進主流市場,成為無數人的精神偶像。

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飾演了4部《超人》電影,也充實了超人這個IP的觀眾地位,此後,紅藍色緊身製服和胸前大大的S,就成為了超級英雄的一種文化符號。至少在鋼鐵人電影版問世之前,提到超級英雄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超人和他的紅藍經典制服。

1989年,提姆·波頓(Tim Burton)版《蝙蝠俠》橫空出世,又讓DC另一位重量級英雄從二次元漫畫走進三次元電影,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姆·波頓的《蝙蝠俠》用一種陰鬱、哥德、癲狂、冷酷的方式演繹了在高譚市這個罪惡之都中,蝙蝠俠隱沒在深夜打擊罪犯的故事。

顯然,提姆·波頓本人的風格和《蝙蝠俠》的故事完美契合,他的版本無疑奠定了往後整個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基礎格調,讓這個足以跟超人分庭抗禮的老牌英雄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

1992年,提姆·波頓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再次獲得成功,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的貓女形象反而成為比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的蝙蝠俠更為亮眼的存在。美貌的外表和性感的身材讓她成為了多少宅男心中的女神,但其要自由不要愛情的女權選擇,更是讓這個亦正亦邪的角色受到了廣大女性觀眾的喜愛。貓女的形象讓女性角色在超級英雄電影中不再是高呼救命的花瓶,而成為足以與男性英雄分庭抗禮的獨立女性。

而後,喬伊·舒麥雪(Joel T. Schumacher)接手了這個項目,於1995年和1997年分別推出了《蝙蝠俠3》(英語:Batman Forever)和《蝙蝠俠4:急凍人》(Batman & Robin),引入了謎語人、雙面人、毒藤女等大量的蝙蝠俠系列經典反派,並邀請喬治·克隆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Alois Schwarzenegger)、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金·凱瑞(James Eugene Carrey)、鄔瑪·舒曼(Uma Thurman)等當時最火的明星參演。

然而,喬伊·舒麥雪的這兩部片子糟糕的劇情節奏、拼湊式的人物角色和色彩堆積的美術設計導致了二連敗,不僅沒有再現提姆·波頓的成功,而且還讓蝙蝠俠這個IP直接被打入冷宮,雪藏多年。

DC的新世紀革新

進入2000年,走投無路出賣版權的漫威迎來了山姆·萊米(Samuel Marshall Raimi)版本的《蜘蛛人》和布萊恩·辛厄(Bryan Jay Singer)版本的《X戰警》(X-Men ),而DC則在經歷了荷莉·貝瑞《貓女》(Catwoman)的失敗之後,也迎來了漫改電影的又一個高峰——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版《蝙蝠俠》。

克里斯多福·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可以說是整個DC漫改電影的亮點,是很多DC影迷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也是讓諾蘭一戰封神的經典之作。

諾蘭版《蝙蝠俠》一方面繼承了提姆·波頓(Tim Burton)時期遺留下的陰鬱風格,另一方面又加入了自己的現實主義思考,使得蝙蝠俠的英雄行為更具有深層動機,也讓他作為一個超級英雄的痛苦、掙扎、糾結和堅持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蝙蝠俠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真實。

同時,三部曲中最受好評的《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還貢獻了一度最深入人心的小丑形象。在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第一版《蝙蝠俠》中,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成功塑造了一個頗具漫畫感的小丑,其瘋狂、放縱但又老謀深算的感覺與演員本身氣質高度契合度,以至於媒體提出了「傑克·尼克遜之後再無小丑」的說法。

到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希斯·萊傑(Heathcliff Andrew Ledger)燃燒了他的生命貢獻出他人生中最後一個完整電影角色,這個版本的小丑沒有確切的前史,他暴虐、殘忍、瘋狂、不擇手段,他罔顧正邪兩方,有著自己的態度和衡量尺寸,他為犯罪而生,為犯罪而樂,為更高明的犯罪行為而豁出一切,卻並不願意從犯罪行為中得到切實的利益。

絲絲入扣的演繹讓「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成為了新的神話,雖然今年這個神話被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打破,但希斯·萊傑版小丑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在此期間,除了諾蘭版《蝙蝠俠》足夠撐場面,《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V怪客》(V for Vendetta)和《守護者》(Watchmen)也不遑多讓。儘管只是不成體系的單體電影,也不是一線老牌超級英雄,但依然闖出了一片天地。

這三部影片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反超級英雄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而且他們都是改編自艾倫·摩爾編劇的漫畫,具有一定的節構、反思和顛覆。

艾倫·摩爾(Alan Moore),美漫史上的傳奇編劇

《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主角約翰·康斯坦丁(John Constantine)初次登場於《沼澤異形》(Swamp Thing),這個系列漫畫讓編劇艾倫·摩爾(Alan Moore)初展頭角。電影版康斯坦丁由當時風頭正盛的基努·李維(Keanu Charles Reeves)出演,儘管不是金髮也沒有英國腔,但他的扮相依然頗受好評,以至於他面無表情式的演技都變得令人喜愛。

當然,撇開選角的成功,《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還融入了黑色電影的元素,讓一個奇幻背景下的偵探故事具備現實主義的人文關照,反英雄式的頹廢英雄也讓康斯坦丁擁有著亦正亦邪的個人魅力。

《V怪客》同樣是艾倫·摩爾編劇的漫改電影,講述了一個平行時空裡,納粹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自稱「V」的蒙面怪客處處與政府為敵的故事。相比《康斯坦汀:驅魔神探》,《V怪客》在反超級英雄類型片的道路上走得更深遠,也更深刻。

這部影片超出了傳統超英漫畫的題材局限,深入探討了政府、社會、階級等問題,並上升到哲學層面進行反思,打破了傳統漫改影的商業娛樂屬性而具備嚴肅文學的屬性,從而頗受影迷簇擁。

《守護者》(Watchmen)更是將反英雄類型片的超級英雄電影進行到了極致,同時也讓導演查克·史奈德一戰成名。《守護者》(Watchmen)儘管表面上依然是超級英雄,但其精神內核卻是對傳統超級英雄電影的徹底顛覆。英雄的光環被脫下,他們不再是救世主、拯救者,而是有著喜怒哀樂和各種暴行的普通人,是殘酷的統治者,或僅僅是一個代表著精神力量的符號。

儘管影片長到勸退,但深刻的思想性配合著導演查克·史奈德油畫般精緻到一絲不苟的美術風格,還是讓《守護者》(Watchmen)成為了不少DC影迷心目中的無可替代的另類神作。

不久後,《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上映,這部高投資、低報酬、被觀眾噴到狗血淋頭的電影,讓DC和萊恩·雷諾斯(Ryan Reynolds)都摔得個鼻青臉腫,多年難以翻身,直到今天依然將綠光戰警IP塵封在某個不願輕易開啟的角落。這部影片的影響之深,以至於多年後的《死侍2》中,死侍專門穿越回到了多年前的那個下午,一槍打死了手持《綠光戰警》劇本的他自己。

在漫威宇宙逐漸興起的時候,DC也開始重啟《超人》和《蝙蝠俠》,並讓他倆在《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中打了一架。

然而,讓DC影迷們又愛又恨的導演查克·史奈德在操作這種題材時並不能做到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那樣的得心應手,而他獨具特色的美術風格配合著DC多年來堅持的陰鬱沉重路線,也讓影片出現了色調過暗難以看清的情況。導演查克·史奈德重畫面而不善劇情的特徵導致了本片口碑褒貶不一,缺乏情懷的路人影迷很難看得下去,基本扛不過這幾年火力全開的漫威。

想要再玩一把反英雄的DC還嘗試將一些反派集合在一起,組成了《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儘管題材和內容都非常吸引眼球,但是劇作的拖泥帶水和美術風格的混亂使得不少影迷在看到成片之後大呼失望,除了沾一沾小丑女哈莉·奎因的顏值便再無興致。

2017年的《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DC嘗試轉型上的試錯。一方面,女性超級英雄單體電影的推出在贏得女性市場的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另一方面,DC放棄了黑暗陰鬱看不清的暗黑美術風格,將色調調亮的同時還加入了一定程度的搞笑元素,整個片子變得明朗、活潑起來。可是,這種感覺到了《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便蕩然無存,由於單人電影鋪墊不全,過於倉促地推出英雄群像電影導致了影片出現強烈的凌亂感,中途換導演的風波也讓本片半漫威半DC,顯得格格不入。

同期,轉型試錯的《水行俠》(Aquama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沙贊! 》(Shazam!)過於幼稚的主題和不夠搞笑的強行搞笑顯然畫虎不成反類犬。

不過,隨著這些年的不斷嘗試,DC在漫威宇宙迅速擴張的壓迫下,反而鎮定下來,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和路線,再次推出了反英雄類型片的《小丑》(Joker),並一舉拿下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這是超級英雄題材影片第一次獲得如此殊榮,DC憑此打了一局漂亮​​的翻身仗。

回顧這些年的漫改影視歷史,DC在這期間輝煌過,也挫敗過;成就過自己的特色風格,也慌不擇路學過漫威。現如今,大家都覺得DC不行的時候,《小丑》又一個觸底反彈直接沖向了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攪亂了乾坤,為DC扳回一局。

DC一直走的是深沉、厚重、陰鬱的風格,但是,很顯然這並不應該僅僅表現在淺層次的視覺風格上,而更多需要在劇本的人文內涵上加以深度挖掘和反思,從而創造出文本的深厚感。

在DC電影宇宙中,受到最高好評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也好,《V怪客》也好,《守護者》也好,《小丑》也好,都是在傳統超級英雄電影的基礎上加以顛覆,並融入藝術片一般的深刻反思,反英雄的同時依然有英雄,而英雄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符號,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

也就是說,雖然DC是傳統超級英雄漫畫起家,但其實最適合的影視化路線是反英雄片,因為這種類型才更能契合DC的整體風格。

《小丑》成功了,但這代表的是反英雄電影的成功,而不是DC傳統英雄電影的成功。因此,接下來正義聯盟傳統超級英雄的故事如何電影化,以及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閃電俠、水行俠等傳統英雄的電影如何呈現,還需要更好的解決方式。儘管如此,《小丑》這樣塑造反派和反英雄,對於塑造正面英雄來說,依然具有借鑑的價值和意義,也確實提供了一個值得更深入挖掘的新思路。

不過,相比於《水行俠》、《沙贊!》、《正義聯盟》等近年作品而言,接下來DC還需要在劇本上更下功夫,畢竟DC一旦正經起來,漫威也是望塵莫及的。

本文由「 動畫學術趴」授權轉載,原文:《小丑》成功 ≠ DC成功

責任編輯:林群
核稿編輯:林舫如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市場 反英雄電影 小丑 核心 品牌 dc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