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在國際輿論中挺活躍。日前,泰國網紅因區分「中國、台灣風格」,引發中、泰網友在推特上混戰,更因為大量自製梗圖,台灣意外被泰國網友拉攏在同一陣線。

更早之前(8日),WHO秘書長譚德賽在例行記者會上指責台灣對他人身攻擊、種族歧視,台灣政府及民眾紛紛表達不滿,進一步觸發後續募資、以及推特主題標籤#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的反擊行動。

台灣之所以高頻率出現在國際版面上,是因為在疫情全球爆發時,持續交出防疫佳績,引起國際矚目。

在過去,台灣的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性無庸置疑,但長久缺乏話語權。而這一次,台灣終於擁有「國際社會」層次的戰略位置,除了各國尋求學習「台灣防疫模式」,台灣也積極向各國發聲,面對隔海虎視眈眈的中國,這次更是具備擊退「大外宣」敘事的絕佳攻守位置。

伺機而動的大外宣敘事:「我極權,故我成功」

大外宣是「中國對外宣傳大佈局」的簡稱,中國政府從2009年起,至今一共投入450億人民幣進行全球宣傳計畫,包括設立中資「偽外媒」、增設多語言官媒頻道、買下外媒新聞版面等等。2013年,習近平指出該計劃方針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這次武漢疫情,無疑是對中國持續多年之「強國形象塑造」的一記重擊。3月10日,習近平前往武漢視察,由於習疫情期間很少公開露面,這次視察被視為宣揚中國疫情取得控制的重要訊號。

在這前後,中國也開始執行「重返榮耀」的宣傳工程。官媒大肆報導:這是一場由習近平指揮、對抗病毒的英勇戰鬥,而且基本上已經取得勝利;在社群媒體上,歷來被中國用流行文化符號收編的「愛國青年」,則大量使用主題標籤#中國方法是唯一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並且將武漢封城定調為「英雄城市的自我犧牲」、「中國人血和淚的作業」,企圖扭轉武漢封城肇因於錯失「吹哨人」警告的失敗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