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比買基金容易

「股票」是一般人最熟悉、也是資金和資訊門檻都最低的投資工具,而且我要斬釘截鐵地說,股票就是普通老百姓唯一的投資工具,大家就認命吧!

有人會覺得:股票投資好難喔,我應該去買基金,請專家來幫我操作。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因為我的想法是「買股票比買基金容易」。

我每次演講,一講到「買股票比買基金容易」這句話的時候,都會停頓一下,看著台下聽眾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

我猜大多數人的內心大概都在想:「買股票當然很難啊!所以我們才要來聽你演講、上課,或是看書、看報紙,還要做很多功課。就是因為買股票太難,我們才會去買基金啊!」

接著我還會調侃一下大家:「我覺得,買基金還不如把錢拿去買喝的雞精。」

當然,不能一直開玩笑下去。我很嚴肅地問大家以下幾個問題:「如果要買3支股票,為了分散風險,所以要在電子、傳產、金融股中各買1支,電子股你們會買什麼?」

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回答「台積電」,從來沒有第2個答案。

「那麼傳產呢?」答案幾乎也都是「台塑」、「中鋼」。

「那麼金融股呢?」這個答案就比較多了,但我會問大家:「買國泰金,可以嗎?」大家也點頭表示同意。

然後我繼續問:「買這3支股票,你需要看公司的財務報表嗎?需要聽演講、上課、看書、看報紙、做功課嗎?」

大家又異口同聲說:「不必!」

這時我說出我的結論:「買這3支股票夠簡單吧?所以,有必要去買基金嗎?」大家終於恍然大悟。

等大家都認同我的看法之後,為了加深信心,我會問最後一個問題:「這3家公司的董事長會不會跳槽?」

大家又異口同聲說:「不會。」

「但基金經理人會不會跳槽?」

這時,我想大家應該就真的懂了。

諷刺的是,大家明明都知道要買這3支股票,但實際上卻愛買那些名不見經傳、聽別人報明牌,或是自以為會上漲的小型股,這才是讓大家覺得買股票很難的原因。

股市只有贏家和輸家,沒有專家

基金的發明,就是因為大多數投資人不知道該如何挑選股票,就集資請一個專業經理人幫大家操作。因為相信他是專家,一定可以幫大家賺到錢,如此一來,自己也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和精力。

很多小資族喜歡用「定時定額」的方式買基金,選定每個月的某一天,由發行基金的投信公司扣款一定的金額,再依當天基金的淨值買進等值的單位數。或許有時候買貴了,但一定也會有比較便宜的時候,長期下來,至少會是一個平均數。

透過這種定期定額的方法買基金,也就不用擔心買進的時機是否恰當。這絕對是一種非常穩健的投資方法。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投資「方法」雖然對,但投資「標的」卻不一定對。要從幾百種、甚至上千種國內、外各式各樣的基金中,挑出會賺錢的基金,我認為其實比挑股票還難。

你也許會說,把所有基金過去的績效拿來比較,挑最好的來買,不就好了嗎?但基金廣告一定有這句話:「經理公司以往的績效不保證最低投資效益。」因此這種評選基金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風險。我把這些風險歸納為3種:

風險一:你買的基金原本績效很好,結果基金經理人被同業高薪挖角離開了。
風險二:去年績效好,今年卻非常差。
風險三:最慘的狀況,就是基金經理人的操守不好,居然和股市作手勾結,傷害基金持有人的權益。

這些情形經常發生,你拿他們毫無辦法,只能自求多福。

買基金的時候,發行這檔基金的投信公司絕對不可能向你保證穩賺不賠,但無論賺或賠,他們一定會收取手續費和管理費,還不如自己操作,至少不用支付任何費用。

有一句話說得好:「股市只有贏家和輸家,沒有專家。」因此不用妄自菲薄,要對自己多一點信心,自己操作不一定會輸給基金經理人。同時,也因為是自己做的決定,就算賠錢也怨不得別人,比較不會因為基金經理人的無能或坑殺而鬱卒。

買基金的3個建議

如果你就是對自己沒信心,一定要買基金的話,那麼我有3點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不要買你不熟悉的基金。我有一次邊開車邊收聽廣播節目,一開始是主持人和一位基金專家的對談,後半段開放聽眾call-in,讓專家為大家解答基金的問題。

打電話進來的聽眾,有人買了東歐基金、有人買拉丁美洲基金,還有2、3個聽眾買了礦業或生技基金。我相信他們應該都是聽了理財專員的建議去買,因為當時這些基金的績效一定不錯,但能否持續到現在,其實需要不斷追蹤。

我發現一個問題:這些投資民眾,很多都沒有定期檢視自己買的基金的績效,而是等到淨值腰斬時才發現大事不妙,卻又抱持和買股票一樣的心態「反正不賣就不賠」。過了幾年之後,大概都不忍心認賠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去買自己很陌生的基金呢?如果大家買的是台股基金,至少每天都知道股市行情的變化,不至於不聞不問。如果買的是陌生的基金,因為資訊取得非常不容易,常常買了之後就忘記它了。

我的第2個建議是,不要買有匯率風險的海外基金,這其實和第一個建議是連動的。海外基金的投資一定都是你比較陌生的市場,因為資訊取得不容易,形成的風險已經很大,你居然還要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2種風險一起承受的結果就是,要獲利的機會一定更小了。

我的第3個建議是,非買基金不可的話,就去買ETF(指數型基金)。這可是巴菲特的建議喔!

被動式基金V.S.主動式基金

為了簡單起見,我接下來都會用ETF 來取代「指數型基金」這5個字。巴菲特為了證明他的建議是正確的,曾在2005年跟一個基金主管打賭50 萬美元。

賭什麼呢?巴爺爺選了一檔追蹤標準普爾500(S&P500)的ETF,他的對手則從自己旗下管理的基金裡,挑選了5檔績效最好的基金,然後2人一直持有到2015 年,總共10 年的期間,賭看看誰的報酬率比較高?別忘了,這中間還發生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

最後是誰贏了呢?當然是巴菲特了。

巴菲特對手挑選的5檔基金,平均報酬率有22%,其實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巴菲特更厲害,他選的ETF累積報酬率居然高達85% !

而巴菲特對手挑選的5檔基金裡面,表現最好的1支照樣輸給ETF,更別提最差的那1支報酬率只有2% 了。

我們稱一般的基金是「主動式」的基金,而ETF 則是「被動式」的基金。因為一般基金的績效,取決於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的能力,而ETF 則是透過精密計算的持股成分和比例,和所連結的指數做到幾乎完全一致,也就是「被動」的貼近指數的走勢。

換句話說,一般基金有可能打敗大盤,但也有可能會輸,而ETF 則只是跟大盤幾乎相同而已。

有人做過統計,以1年來看,60% 的基金會輸給大盤,拉長到10年,則有70% 會輸,再拉到更長的20年,則有超過80% 會輸。因此,若你買的是跟大盤幾乎相同的ETF,勝算真的比買基金還要大。

不過,買ETF 並不是一定穩賺不賠。當大盤跌的時候,ETF 照樣會賠錢,只是虧損的情形和大盤跌幅非常接近罷了。

要在下跌趨勢中買到仍然賺錢的基金,不是不可能,只是機率非常低。因此巴菲特曾在公開場合講過多達8次類似的話:「大家如果有積蓄的話,可以買指數型基金,根本不用聽我這種理財顧問的話。」

台灣有沒有這種ETF 呢?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大台灣50」,股票代號是「0050」,我在之前幾堂課提過幾次。

施老師畫重點

第一、買股票就買台積電、台塑、國泰金,比挑基金簡單多了。
第二、要買基金,就買ETF(指數型基金)。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黃楸晴

書籍簡介_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只要一招,安心穩穩賺

作者:施昇輝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02/27

作者簡介
施昇輝

1960年生,台大商學系畢業。2003年,被迫自證券公司離職,但在2012年底華麗轉身,將他那套超簡單的佛系投資心法,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後,自此成為最受歡迎的暢銷理財作家,開啟了他嶄新的寫作生涯。本書是他的第10本著作,其中7本以理財為主,另外3本的寫作領域則涵蓋了電影、旅遊以及勵志。他從不以「理財專家」自居,喜歡大家以「樂活分享達人」或「樂活大叔」來稱呼他。追隨他的粉絲愈來愈多,除了因為他的「投資技巧」簡單易行外,他正向的「人生態度」更讓大家得到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