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2023年人才競爭新趨勢:員工茁壯力、雇主價值主張最重要
「員工茁壯力」(employee thriving),正取代忠誠度(engagement)成為企業評判人才的重要指標!
十一月下旬,在商周集團和MAYO鼎恒數位科技舉辦的未來人資論壇上,商周CEO學院院長曠文琪、宏碁全球人資長林弘道、MAYO創辦人簡士評和在場企業主與人資主管,一起商討2023年最重要的永續人才新戰略。
明年,絕對是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一年,但同時,對企業徵才、留才來說,也是格外嚴峻的一年。當外商、護國神山都在用高薪搶人,面對同一塊人才大餅,該如何端出牛肉與之競爭?
更別說,當加薪幅度趕不上通膨,員工得不到預期報酬,對工作失去熱情、動不動「安靜離職」…,這時候最怕的,就是淪為人才只出不進的「死水企業」。
但要如何點燃員工熱情,讓他們願意自己驅動自己?原來,微軟等頂尖企業都已改變策略,「如何讓員工thriving at work,變得比以前更重要!」曠文琪說。
過去,企業用人看重忠誠度,但微軟發現,忠誠度高,並不代表員工樂在工作,反而有可能只是在苦撐度日,如何讓員工充滿活力、有能力做有意義的工作,才是企業該思考的方向。
該怎麼讓員工充滿thriving?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1. 主管的尊重、信任與支持
2. 員工追求的不一定是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是被充分重視和運用
3. 公司有沒有建立協作與連結的文化,很重要
相反的,如果企業缺乏連結、政治和官僚主義嚴重,常常把員工排除在決策之外,這樣的企業文化和職場環境,就容易讓人才喘不過氣、感到疲倦,陷入死水危機…。唯有連結,才讓人覺得自己有能力,而且被需要。
「我以前剛出社會,大家都說,找工作選錢多事少離家近,但現在更需要的是,自主、學習、有意義,這三個因素越來越重要,」林弘道說。
像宏碁推動內部創業,過去三年孵化七家上市櫃公司,為了讓不同背景、職階的人才「破格流動」,成就新事業,它讓高階主管擔任顧問,輔導、支持創業團隊,還替他們打造內部社群,增進團隊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最後,更透過由董事長陳俊聖領軍的讀書會、一對一會議,培養他們的視野、格局和商業敏銳度,一步步塑造內部創業氛圍和環境。
其實不只內部創業,像推動「影子工作」(job shadowing),讓潛力人才和高階主管一起共做,或建立「向上指導」機制,讓下屬有機會變主管的老師,鼓勵雙向交流、團體共學,或啟動跨部門輪調機制,鼓勵人才發展多元職能…,都是點燃員工熱情,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力量、找回意義感的好方法。
正因為人才要的和過去已經不同,人資的思維處事,自然也得跟著改變。
「人資的世界要準備聯網了,以前我們是feature phone,現在要變成smart phone,」簡士評形容,人資要做的早已不是打考績、查出缺勤,這些例行公事,都該用數位工具取代,把心力用在優化員工體驗、職涯發展路徑,這才是未來人資存在的價值。
「怎麼重塑員工的體驗很重要,」高達78%的企業認為,員工體驗良好與否是成就業務的一大關鍵,「過去我們看客戶,做好客戶服務、調查客戶滿意度,去了解客戶抱怨什麼,但我們有沒有對員工做過這些?沒有。」
他以企業的「員工體驗旅程」說明,從招募、錄用、入職、績效、成長、激勵到離職,其實每個環節都該好好注意,但很多中小企業容易忽略兩個地方:招募和離職。
「你有沒有想過,員工報到前一週,你可以做什麼?」「你忙著向外找生意、找訂單,忽略內部問題,員工的一個誤解、一則貼文,破壞公司形象…,這種問題太多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怎麼把離職做好?」
大至公司如何建立工作流程、團隊氣氛、職場文化,小到welcome letter怎麼寫,都會影響員工體驗,「不外乎你有沒有考慮到人性,」像遠距工作補助在家的網路費、冷氣費、零食費,甚至連在家工作時間跌倒,都算工傷!這些老闆認為枝微末節的小事,卻都是影響員工感受的大事。
然而良好的員工體驗,還需要靠清楚的「雇主價值主張」(Employer Value Position)去傳達。雇主價值主張由三面向組成:
1. 企業價值觀與文化:你分享的價值是什麼、文化是什麼?
2. 企業宗旨與理念:你為什麼成立?為誰解決什麼問題?
3. 員工福利:你如何讓員工有感?
簡士評舉例,美國軟體公司HubSpot就用大量的福利承諾員工:「幫你平衡工作與生活,幫你成為最好的自己。」另外,像台灣的綠藤生機,雖然只是一百人的中小企業,也透過建立彈性開放的工作環境,以及團隊合作機制,來形塑它的雇主價值主張:「不只培養好員工,更讓每個人的內在天賦真實發芽。」
可見,不管是國際大公司或台灣本土企業,只要你想清楚自己是誰、夠了解真實人性需求,都能寫下獨一無二的雇主價值主張,吸引到對的人才,也讓他們更願意留下。
競爭是挑戰,往往也伴隨著機會。企業所做的每件事,都形塑了員工觀感,還有對外形象,這很難,卻是所有企業主的必修學問,但只要願意從傾聽員工的心聲做起,打造讓人「thriving at work」的環境,啟動正向循環的第一步,就已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