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別以數字論成敗

「根據BCG研究,龍頭企業如果錯過一次市場轉變的契機,就會損失三到五年的發展時間,足以把領先地位拱手讓人。假如錯過兩次變革契機,那企業就真的岌岌可危了。」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一番話,為領導者敲響一記警鐘。
最近,商周出版新書《BCG破解轉型的兩難》,彙整十一位創業家與徐瑞廷的策略思考對談,也記錄這些企業轉型的心路歷程,互為借鏡。
其中包含「成長目標與組織能力,如何平衡?」、「用KPI管理,如何不扼殺組織創意?」、「轉型國際化企業,員工都要說英語不可嗎?」等,從轉型的使命、願景到執行、優化,徐瑞廷藉由BCG的顧問經驗,帶領讀者從個案問題點看到完整構面。
例如,轉型如何兼顧短期獲利與長期目標?就是在不景氣、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所有企業都會面對的兩難。
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很可能哪天既有賺錢方程式失靈,「公司突然就會不見了。」徐瑞廷說。長期目標,關乎企業永續競爭力,偏偏資源、人力、時間都有限,往往難以立竿見影,看不見立即財務成果,怎麼辦?
「在忙著取捨前,你有沒有先做過“case for change“的溝通?」徐瑞廷先問大家。
什麼是”case for change”?也就是「不改變不行的理由」。徐瑞廷解釋,帶隊者要有能力跟團隊明確闡述,「如果公司沒有達成轉型目標,三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很多領導者常忽略這件事,導致股東、員工、客戶等利害關係人,對你擘畫的轉型目標不理解、也無感,甚至當成玩笑看待,覺得這只是老闆去聽場演講、拜會了誰,一時興起所做的決定。
即使領導者真有遠見,也踏實勾勒願景,卻沒有花心力去跟相關人等溝通:「為什麼公司非轉型不可?」徐瑞廷以經驗告訴我們,如此一來,短期或長期利益都不會發生。反之,如若處理得好,如何取捨短期與長期目標,才能獲得破解。
如此一來,也能搞清楚長短期目標的衡量方式。
短期獲利還容易衡量,流量、訂單數、用戶數、財務等,數字最容易看懂,但中長期目標就比較難衡量了。
徐瑞廷建議,除了向投資人說明未來兩到三年的計畫、什麼是case for change,不妨坦承以對,在這樣的長期目標下,頭一、兩年的營收可能會非常少、甚至沒有,但是,你有明確的每季要追求的目標。
也就是說,衡量指標不一定得是財務數字,而是「投資的方式」。
像是你打算怎麼訂預算、經費實際如何用,例如新數位產品將在Q4上線,到明年Q2前,要得到多少位活躍用戶,「讓利害關係人知道你的里程碑。」如此才能說服董事會、投資人,在短期獲利與長期目標的衝突下,仍繼續支持你。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道難題,領導者必須先說服自己,才能反覆說服利害關係人,在說服的過程中,你也會越來越清楚、越有自信。
「CEO都想做事,但很少CEO會花時間思考如何溝通,」徐瑞廷直指問題核心,好的CEO,非但要準備溝通的素材、掌握說話的藝術,有時候,還需具備說故事的本事,讓別人埋單你的夢。
現在,我們已進入永不停歇的轉型時代,企業要「一次性」成功轉型,簡直是奇蹟;大多狀況下,我們得同時進行數個轉型計畫,週而復始、永無止境,有時令人卻步,卻別無選擇。
「你可以選擇故步自封、逐漸與市場脫節,最終被淘汰出局。也可以直面接受全新的轉型,讓自己得以生存下去,甚至進一步超越,」徐瑞廷提醒大家。
一個好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責任在定義問題、發掘問題,而不只是解題和拿滿分,先溝通清楚你的case for change,讓團隊明白和你一起轉型的理由,中長期布局才能落地。
一本解答商業模式、策略佈局、人才運用等難題的「企業轉骨配方」──《BCG破解轉型的兩難》,推薦給大家。
商學院沒教、頂尖CEO不外傳的know how 都在這裡,讓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陪你打出一場場的勝仗!
立刻加入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