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企業推動OGSM失敗的三大原因
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課程,用OGSM這個工具來帶動企業內部的變革:它建立在PDCA之上,多了願景領導、策略思維;它很好溝通,所有人在開會時,可聚焦在一張共同表格上;它是企業推動變革的有效工具,可使部屬承接上級想法,因有共同語言,可建立跨部門之間的橋樑、彼此協作。
但這樣的工具在推動過程中,可能會在哪裡卡關呢?
一、領導者交辦其他人推動
領導者學習完OGSM後覺得工具強大,回到企業「馬上交辦」:不論是其他同仁接力來上課、或者擴大規模做教育訓練。然而領導者卻跑去做救火、緊急的工作,偶爾回頭問問大家「表格用得如何?」彷彿置身事外。這是誤把OGSM當成仙丹,忘記真正要變革的主體與目標。而同仁眼見這事由特助或副總接手,心裡自動解除「變革」警鈴,對策就是「上層詢問再動作即可」,降級重要性。
變革一定需要領導者親自上戰場、持續推動,過程中透過不斷溝通,讓團隊處在正面積極的氛圍裡,並一再表揚高度參與者,讓其他人從觀望到願意跟隨。
二、沒有例行會議對焦微調
OGSM層層解開後,有領導者的意志、願景,並有公司上下全員朝著目標前進的方向。但問題來了,主管們太忙了,只有授權,沒有實際「管理」的意義。也就是說,大家都花時間辦共識營、策略會議來寫OGSM,但卻沒有「監督動作」,如此一來,如何確認「時間到了,這些規劃會如期發生?」
建議作法是,用週會或月會來調整校正;也可以照表格裡面的關鍵日期,決定開會頻率。引導教練張敏敏指出,開會的層次是「檢討過去、確定未來、臨時動議」。
舉例來說,會議一開始,先「檢討過去」:在此之前,各樣的行動指標是否已完成?如果沒有完成,補救方法是什麼?
接著「確定未來」:詢問在下一個檢核點,計劃內容如何、進度如何、是否能完成、是否需要額外或跨單位協助?最後的「臨時動議」,可讓會議更加完備。
三、將變革結果與短時間的業績績效綁得太緊
引導教練張敏敏經常在課堂上提到,OGSM其中的Objective最終目的,建議設定為三年左右,不建議此文字常常改變,這是個前進的方向、引導大家前行,同時也是重要的信念與夢想,它往往乘載著初衷與起心動念、一個當初大家覺得「我們獨特價值」的核心。
如果O常常變動,同仁們將在思考中迷失方向,最後就是不再重視高層指令,只是一昧達成目標。由於,一個「最終目的」裡面會有多個關鍵字,每年可以將重點放在不同的關鍵字上,往下開展具體目標與計畫。
例如「朝著結合IoT創新科技,接軌家電智能,成為每家每戶信賴的生活小幫手」(出處:《OGSM變革領導》61頁》,第一年想要對準「結合IoT創新科技」這個關鍵字,第二年也許想要對準「接軌家電智能」這個關鍵字,每年展開的「具體目標Goal」就會不同。
變革需要時間,引導教練張敏敏建議,變革的成果,短期內不要和業績、毛利率、年產量等,有太緊密的連結,因為容易承擔來自股東的壓力,而讓變革失去支持的力量,也同時擾亂變革的步驟。
應該要設立一些「前進指標」,像是新人的留任率、員工自動認養專案的比例、員工的幸福企業感受等,因為員工的工作態度能有效投射對公司變革的想法,並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也能讓變革的過程更穩定。
★更多精彩內容、現場問答、教授實戰經驗,歡迎報名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
《商業周刊》累積30多年採訪經驗,薈萃10,000實戰個案,打造全台獨創的〈商周CEO學院〉——集結兩岸隱形冠軍、商周報導人物在此交流,客座教授群傳授經驗與心法,結合理論與實戰,培養更多企業領導人,做個打勝仗的CEO。想了解更多學程?歡迎來到商周CEO學院粉專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bwlearning
商周CEO學院官網: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eo-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