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台灣需要更多的卡魯納

十一年前,為了製作「金磚四國」專題,第一次踏上印度國土。當時行李中塞了多瓶乾洗手,每到用餐處,總不忘使用。採訪途中,被人放鴿子、司機遲到、浩蕩牛群過馬路、甚至途中小黃爆胎,狀況層出不窮。當時覺得,在印度生活真是辛苦。

隔年再訪印度,這一次,我只帶了一瓶乾洗手,心情輕鬆許多,甚至還有餘裕到市集殺價買絲巾,回到台灣才發現,連一瓶乾洗手都沒用完。

依照印度速度,基礎建設即便五年都變化不大,何況是一年?環境沒變,變的是我的心;先前對印度的成見,透過實地理解而卸除,連乾洗手都用不上了。

經過十一年,現在台、印交流遠比當時頻繁,台灣的手機、輪胎等產品都賣進了當地;在香港機場,你甚至會遇到往返台印兩地的朋友們,現場開起了同學會。

不止是印度,這幾年從東南亞來台求學、工作的人數急速上升,連台大、清大等學校也都積極招募這些人才。這背後蘊含著什麼趨勢?當中國成長放緩、進入成本攀高的此刻,這些人會是幫助台灣打進亞洲南部市場的戰將嗎?

經過一番田野調查,記者李雅筑的回答是Yes!本期,她以「卡魯納的台灣夢」為例證。

這位來自印度的朋友,來台六年,進入竹科擔任半導體工程師,循著他的路徑,他的二十位親友們也陸續來台逐夢,在交大、清大、亞洲大學,在新竹、在嘉義,在半導體業、在機械業……。

不管是求學或工作,每一位外籍人才的背後,都有你想像不到的人際連結,新商機也伴隨而來。透過卡魯納的例子,我們看到許多可能。

當兩岸關係出現僵局,台灣更需要往外走的此時,「卡魯納們」其實是可以協助我們航向經濟新大陸的另類「台灣哥倫布」,也是台灣最需要的南亞洲人脈存摺。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一顆開放的心,不預設任何立場的,拋開膚色、出身、階級等外在成見,去接納他們,而這也將是台灣能否以人才開國的關鍵。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