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要補課,不能走回頭路

本刊連續第七年舉辦的「銀行服務品質」調查終於出爐了。今年比往年晚,是因為參酌各方意見,在調查方法上精益求精。

從這份調查結果看,銀行業對消費者的服務確實大有改善,不能不說「改革開放」是大有好處的。而《商業周刊》連續七年的調查,也的確甚受銀行界重視,不少銀行依據調查結果在內部發動「學習整風」,並於次年名次大幅躍升。從此也可看出銀行界的一股銳氣。

魚與熊掌難兼得

但若將銀行界爭相取悅消費者,對照《商業周刊》上期封面故事中所透出的經營窘境,大家也不難體會出「開放」這件事務的一體兩面。

正如政治上的民主化,金融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但也如民主開放造成了脫序與民粹亂象,金融開放也帶來金(融)企(業)掛鉤 ,導致若干金融機構與企業一起陷入經營危機。可見開放並非絕對價值,相對地講究開放的品質與步驟,才是更重要的。

開放既然造成台灣進步與落後「一鍋炒」的特有景觀,如今不少財經官員又在「層峰」的指示下,開始走回頭路。為此,本期特別製作了「企業財務危機大追蹤」專題。

根據我們的獨家內幕,財政部已初步決定,一方面要將上市、上櫃公司股票質借成數硬性規定為五成,另方面也將嚴格限制子公司買進母公司股票的「交叉持股」。

據悉,在決策過程中,經濟部曾與財政部大演鐵公雞。這當然也是自然的,因為這些走回頭路的緊縮措施,確實有違自由經濟的市場原則。

發生在台灣經濟上的這種景觀,讓人聯想到大陸流行的兩句順口溜:其一,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其二,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台灣自詡為比大陸先進,為什麼也同樣會發生這種不良循環?主要的原因,不完全在改革開放,而在「不配套」。

開放政策有了,但政策各個層面不配套;政策開始執行了,但執行的要求不配套;執行的動作展開了,但朝野各界的思想和行為不配套。不配套,就是改革不及格;改革不及格,必然亂象叢生。

正本清源為上策

所以說,如今開放帶來了問題一定要檢討,但檢討絕非只有走回頭路一途。走回頭路,很容易應了那句「一收就死」的順口溜。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過去功課沒做好,所以不及格,不及格就認真補課,好好重修考高分。只會走回頭路,而不認真補課,就是偷懶、不負責。

但在諸多亂象中,也有企業默默地埋頭經營,並且「政治正確、結果豐收」。謝宏媛小姐所寫企業環保專題,清楚地指出了,認真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仍然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

台灣所最需要的,正如環保署長蔡勳雄接受本刊專訪所說:「不會讓環保做得好的人吃虧。」希望他真的能徹底地做到。

一個好人不吃虧的社會,會鼓勵更多人做好人,就離希望快樂不會太遠。願以此與所有身為社會菁英的本刊讀者共勉之。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