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誰能帶大家賺到新錢?

這個大時代,所有公司都說自己在轉型,但轉型、轉型,多少短視近利假汝之名而行?

什麼才是好的轉型?最簡單的,就是看這公司賺新錢的比例。

有些公司得意著自己獲利提升、財報數字好看,但明眼人一攤開財務報表就會發現,老狗玩不出新把戲,它的獲利增加多半來自成本的降低:人力遇缺不補、讓員工一個人當五個人用、甚至大砍研發費用、降低品牌行銷費用⋯⋯。

稍微有點財務概念的人就知道,降低成本比增加獲利來得容易;因為每減少一塊錢的成本,就是增加一塊錢的純利;但要多出一塊錢的獲利,卻可能需要增加十塊,甚至三十塊的營收。

降低成本、營運效率化沒有錯,這是企業經營永無止境的追求,但若獲利的提升只來自於此,根本稱不上轉型。

更麻煩的是,當專業經理人的收入與公司短期獲利高度連動,他們肯定為了私利而謀畫短期成績單,就很可能產生砍成本的剪刀手策略,把公司未來的成長動力一路砍光,不投資研發、不投資未來,這種提前兌現未來,甚至是賣祖產、殺雞取卵的短線行為,都是轉型的致命絆腳石。

因此一家公司有沒有在對的轉型路上?關鍵指標絕對不是成本項目,而是它有沒有出現新的營收;更重要的是,這個營收是否來自價值提升,還是祖產的套現?祖產賣光,就沒有了,這都不能叫轉型。也就是說,即便營收成長,還得進一步檢視,它的產品單價、毛利率有沒有提升?

總統大選看得人眼花撩亂,商周最想問的是,誰能夠帶領台灣value up,而不是cost down?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帶領台灣真正轉型,賺到新錢的領導者。

另外本期我要特別介紹一個專欄「我教錯的課」。一場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六十週年的聚會上,催生台灣第一個EMBA學程的湯明哲,當場向學生鞠躬說:抱歉,我過去教錯了!策略大師到底教錯了什麼?湯老師將在此專欄與您分享三十三年的策略學體悟。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