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必然無良

二○一三年最重要的民生議題為何?

食品安全危機,當之無愧。從年頭到年尾,台灣的食品還有什麼沒淪陷:油、米、泡芙、布丁、醬油、鹽、麵包⋯⋯?下一次,是有機食品、素食餐廳、還是生鮮食品⋯⋯?

當大眾深陷食安恐慌之際,很詭異的,民意代表們竟然總是很團結。不分藍綠,不需黨團協商,大家都很有共識的做出各種「加法式建議」,增加稽查人力、提高查驗頻率、成立專責單位、添購設備、要求行政單位更深度介入廠商生產流程⋯⋯。

這種情節,跟每年天災-過後,民代們行禮如儀發表的諸多言論,如錄音帶倒帶般,了無新意。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當你選擇了往右走,必然放棄了往其他方向走的機會。

就像日前總統馬英九說「捷運民生汐止線一定會做,請大家放心」時,我們該問的是:蓋民生汐止線的預算,是從哪個地方撥出來的?誰被犧牲了?或者,要我們增加稅負來換取?

不是我冷血。食安問題,的確很重要,但為什麼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如果我們增加稽查人力、增設衙門,問題真的能解決?又,真的是台灣商人特別無良?還是我們的制度降低了商人無良的成本、甚至提高了他無良的誘因?

年底打考績的時節又快到了。如果公司的考核標準透明,每個人的貢獻都可被清楚評估,那麼,低貢獻員工自然會被識別出來而遭淘汰。但若公司的績效標準模糊,組織的資訊不對稱,可想見,低貢獻員工的比率應該越來越高。

同理,政府最該做的,是設計一套透明而客觀的制度,讓所有無良廠商能被消費者識別出來。這才是治本之道,不必花大錢,卻最有效率。如果遇事動輒以提高預算、另成立專責小組解決,從歷史經驗看來,哪一件事真的被解決?

就像業內流傳,如果今年A產品出包,其他的業者們今年保證可高枕無憂,因為政府忙於處理A產品,根本無暇顧及其他產品;即便預算再加,總是有限,魔,總是比道高一丈。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該問的是,為什麼你我的自私在企業內部總是無法得逞,而食品商人的自私卻總是一再得逞?如果制度不能讓資訊更透明,任何商人的無良,都會是必然的。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