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巴士出發

九月三十日早晨,一部從費城Doubletree Hotel出發的巴士,載著一群赴美國首府華盛頓的艾森豪獎金得主們。這天起,結束在基金會總部的一週研討會後,大家抱著厚厚的行程表,各自展開兩個月拜會。平均都將跑十個城市,而華府與紐約幾乎都是大家的「必修」城市,所以,大部分的得主都搭上這部巴士同往華府。

這次美國艾森豪基金會的東北亞計畫,總計有二十二位得主,分布在台灣(四位)、中國大陸(八位)、日本(五位)、韓國(五位)。這其中,不僅中國人占一半以上,能說華語的日本與韓國得主更是不少乏。能說中國話,變成一門顯學,這是我這兩週,很大的感觸。不只韓日,你碰到美國人,能沾上中國,都變成時尚。或者,他眉飛色舞的告訴你,他到中國作生意。或因為你來自中國(台灣),他想與你吃飯,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我到離華盛頓兩個小時車程遠的小鎮The Inn At Little Washington用餐,這小鎮只有二百五十人啊,都聽到旁坐者高談北京、上海。

老天啊,上海,什麼時候距離美國人這麼近!

我打電話回台北,與我的老闆——《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聊起。他頗有所感的說,他二、三十年前在美國留學時,美國人看到老中,哪是這種眼神,誰理你!

中國人在世界地圖的地位快速改變,從邊陲位置擠向國際舞台中心。

如果,政治人物們以為中國的崛起,也等同台灣的崛起,那就大錯特錯。至少,從今年六月,艾森豪基金會在北京,以亞洲經濟為主題開的三天研討會,到這次在費城的開幕研討會,都如此。所謂的亞洲經濟,焦點都在中國。一場場的研討,即便拿麥克風的主講者有台灣企業家,話題也是蜻蜓點水帶到台灣。在費城就已展開拜會的政大金融系系主任沈中華,有一天很感慨的和我聊起,根本沒什麼人有興趣跟他談台灣。

我不是要到美國,唱衰台灣。而是要提醒一句老話,全球化時代,一個小國如果執意要自己唱一齣主角戲,而無視旁邊有一場世紀大戲正亮燈演出,戲台下的門可羅雀是必然。經濟一事,要順勢而起。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