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少數巨人

每年此刻,《商業周刊》都會分三週推出一千大服務業、一千大製造業與百大金融業排名,一覽台灣總體經濟。長久以來,台灣都是重製造業,輕服務業。但隨著近年產業結構的改變,服務業的產值已超過製造業,這也是為何我們從去年起將服務業的規模擴大為一千家的原因。

今年一千大調查,由《商業周刊》經研室資深研究員劉承賢領銜。他帶領團隊,地毯式的進行電話與書面訪查。從中,過濾出數千家企業,進行資料庫的排名與分析,費時半年。本週先推出的〈一千大服務業排名〉,我們從最近三年的幾個數據看到一些徵兆。

第一個數據,二○○五年前五百大服務業公司的總營收年成長率超過一七%,是近三年最高。尤其,它比二○○三年的七.九%,有大幅度高成長。總金額大成長,但是觀照到五百大的個別表現卻未必如此,年營收有成長的前五百大企業家數卻較往年減少近一成,只有三百六十二家,營收衰退家數是這三年最高,有一百三十四家。從總金額與成長衰退家數的對比,我們看到少數贏家的新局。少數的贏家,正蛻變為巨人,他們的高成長創造台灣服務業營收成長的榮面。

少數贏家的賽局中,最顯著的代表就是宏碁。在服務業排名中,當老四多年的宏碁,在二○○五年大翻身,進階為第二名,改變排名。宏碁攤出來的成績是:營收首度超過兩千億,達到二千零四十九億、五八%年成長率。一年間,多創造出七百五十八億營收,這超過新光三越百貨,或者聯強的營收。

許多企業主多年的打拚出來的營收規模,宏碁執行長蘭奇一年就跨過。如果縮小範圍到一百大服務業,去年,除了台灣東芝國際採購外,再沒有其他企業的的成長動能大於宏碁。

少數贏家的局面,會有什麼影響?

比較服務業龍頭台電的營收,最近三年成長率都約當四%,維持在三千六百億的規模。未來,也差不多如此。果若如此,未來三年內,台灣服務業龍頭,由民營業者取而代之,並非不可能之事。事實上,台灣製造業龍頭已經換人,中油下台,鴻海上台,在今年排行榜中看到歷史的改變(詳下期《商業周刊》)。

年度排行榜中,數字的消長、交叉分析,經常可以看到未來。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