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每晚必讀《毛語錄》

他的個性像一塊海綿,剛到中國,他每晚必讀的書是《毛語錄》。」一個台灣人,讀《毛語錄》,聽來很讓人側目。此人,是安德魯森食品公司的負責人雷東隆,如今已建造中國最大的麵包連鎖店 。

三十三歲就到中國大陸,雷東隆在彼岸開花結果的傳奇性十足。透過《商業周刊》資深記者胡釗維的筆,我們看到他的足跡從沿海,走到四川成都,甚至到青康藏高原。而且,在經營階層,很難得的構建一個兩岸的聯合軍團。初聽他的故事,讓我聯想到去年十一月時,《商業周刊》「到中國當總經理」的報導。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未來十五年,中國大陸將會短缺七萬五千名具有國際觀的高階經理人(指總經理)。目前大陸只有三到五千人符合上述資格。這份報告出爐後,給了台灣人很大的希望。但,該篇報導的執筆者鄭呈皇的探討中,很殘酷的指出一個事實:面對如大陸這樣的國際戰場,多數台灣專業經理人的格局不夠。

很多調查顯示,台灣人到大陸後,優勢很快就被當地人取代。這代表兩層意義:其一,再吸收的學習力不足;其二,在地化的不夠。

講句俗氣的問話:為什麼越混越好的人,不多?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探索是,越混越好的人,具有何種共同特質?我們在雷東隆與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公司eBay易趣中國區首席執行長吳世雄身上,看到答案。他們有不同的人生故事,異中卻有同: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力,這是格局,也正是國際人很重要的特質。

我有一個在國際通訊社任職的朋友,他的國際化能力讓我很佩服。他是中日混血兒,因為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被派駐到大陸之前,他不會說中文,十足的老美。但一個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國家成長的人,到開發中的共產主義國家,他全然沒有適應上的問題。很多台灣人無法適應大陸的髒亂,沒有法治觀念,但他以非常開放的態度接受。他到中國大陸任何地方採訪,吃與住都不拘,如今中文講得更是流暢不已。

唯有包容與開放的心,才有認同與信任,世界會因此寬廣。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我們透過一些台商的故事,反芻「新同路人」哲學。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