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正確組合

有三個國際機構在製作MBA或EMBA的全球名校排行,包括《華爾街日報》、美國《商業週刊》、《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是以美國企業主的主觀評鑑為主、《商業週刊》未對外公開其評鑑方法、《金融時報》則以八大類的二十一項客觀指標計算出分數與排名,較受到各界的重視。最近,《金融時報》先後公布最新年度的EMBA與MBA排行,我們看到一個趨勢:亞洲名校的竄升。

過去,台灣人很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到美國留學,是台灣菁英普遍的成長歷程。因為美國有全世界的名校,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學生都匯集於此,留學美國鍍一層金。然而,世界正在改變,亞洲市場的崛起效應正在擴大。商人來了,商人要做生意,要進修,也要交朋友。不但如此,全球重要的商學院也紛紛注視亞洲,歐美的理論,企業個案無法通盤,所以歐美名校也紛紛在亞洲設立課程,根據最新的《金融時報》MBA排行,榜上有名的有十八家。其中,有十一家是最近五年才到亞洲。

而且,你更想不到的是,在《金融時報》的EMBA排行榜中,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竟然擠入全球第二名的EMBA名校。(詳《商業周刊》內文)。擊敗倫敦商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哥倫比亞商學院等名校。

連白人都要在亞洲拿MBA,這意味什麼樣的改變?未來,拿MBA不再需要到美國。徒勞,而效益遞減嗎?

針對此,本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經研室資深主任賀桂芬特別走訪香港與新加坡。她看到排行榜上,名次背後的四個新現象正在發酵。我則要回應上述的問句:「未來,拿MBA不再需要到美國?」它的答案,是一個接近的肯定句,一個發展中的趨勢,亞洲名校MBA炙手可熱。採訪過程,桂芬不斷聽到類似的話語「我不想Miss掉亞洲的機會……」而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柯理思(Christopher Earley)也說,MBA學位已經不是要不要念的問題,而是念哪個全球前二十名,在亞洲有優勢人脈的學校。這也正是我們在本期談到的觀點:正確組合的人脈(the right mix)。

顯然有多少人脈已不是重點,有正確組合的人脈,才是人脈資產的關鍵,如倫敦商學院教授勞勒所說,這組合是知識、資訊、權力、機會四個面向的代表。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