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財富裡的細節

六十五年前,當我們聽到日本人來了,第一個反應是躲空襲警報。日本人,代表入侵者;六十五年後,當我們再聽到日本人來了,聯想到的是錢潮、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消費力。

日本股市去年五月十七日從低點起漲,到年底突破一萬六千點,漲幅達五○%,市值增加兩百兆日圓。外資機構麥格里證券預估,今年日本人將會花掉二百九十五兆日圓,相當於花掉八‧五個台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因此,去年十月,《商業周刊》推出「日本大復甦」後,引起很多回響。但那報導尚未點出對台灣產生的附帶效應。

不久前,我與一位朋友碰面時,她說,最近日本人突然湧向台灣,她經常與日本人開會。她急得想趕快學日語。一個商人想要學一種新語言,這是特例,還是集體社會現象?《商業周刊》資深撰述吳修辰於是著手研究,他發現數字確實如此,而且有許多故事。根據觀光局的統計,二○○五年,日本人來台數量超過一百一十五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相當於去年平均每三個到台灣的外國人,就有一個是日本人。不只如此,日本人的在台消費力也居外籍旅客之冠。

日本觀光客來了,日本商人也來了。他們出得起高價,但是要好東西。紐西蘭奇異果的賣價,就是一例,他們在全球的售價,平均最高價是在日本,而等級最好的貨色也銷往日本。在商場上,日本人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挑剔。所有的外銷品,能進得了日本市場,都代表通過品質的考驗。這期提到的業者廖木發就是典型例子,他養殖的海水吳郭魚外銷日本,每公斤批發價就要新台幣五百六十元,只略低於黑鮪魚。做生意,有人論斤論兩,他是論公噸。人家愁沒訂單,他愁拿到日本大訂單後,品質是否跟得上。

日本人來了,帶給我們這股錢潮背後的思維。

財富裡的細節,這是我借《商業周刊》副總編輯張毅君的創意。此人,平常悶不吭聲,一旦出口,便語驚四座。這星期二,我待在上海,參與大陸版標題會議時,毅君冒出這句話,我聽了甚感有意思,可做為這期封面故事的延伸解讀,便「夾帶出境」用之。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