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一切在「始」

日前,我與周添城教授通電話時,他談起,他大學同學的次子楊程鈞今年成為極少數考上哈佛大學的台灣孩子。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勾起我探索「形塑一個人胚底」的好奇。每個生命的肇始,都是一張白紙,隨著日曆一張張撕掉,每張白紙有了不同的顏色,差異越來越大。入大學,是差異化的第一個分野,有人進了哈佛,有人當了黑手。

對於生命的演化,我有莫名的好奇。我有位小學同學,如今在華爾街知名證券公司任職,縱橫全球金融市場。我常會揣想,生於小漁村的他是在童年移民美國的那一天,就埋下站上世界舞台的關鍵伏筆嗎?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不同的新聞與故事中端詳:人怎麼成功;人怎麼失敗。不過,通常坐在我們面前的被報導者,都已功績昭然。因此,都從果推因。但我更有興趣的是,由因推果。回溯到生命之初,什麼樣的環境與天候,如何形塑出不同的果實。

始,非常重要。塑型成功,便在「始」。孩子開始學習的前幾年、社會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塑型的關鍵期。看這次《商業周刊》封面故事的主角十八歲的男孩楊程鈞,就是如此。

他是今年哈佛新生,但讀者可能會質疑,多少哈佛畢業生我們都沒報導,為何這次的選材報導一個新生?其實,楊程鈞不是主角,而是他背後所代表的家庭。我們探索:如何才能養成一個哈佛孩子或美國長春藤名校學生,孩子的天分占幾分,父母的角色又占幾分?在孩子關鍵的十歲前,你該做什麼?楊爸爸是典型的中小企業主,長時期是奔波於美國、台灣、大陸的空中飛人。如果你細細咀嚼他的故事,雖然他的公司曾經是台灣前五大的衛浴五金貿易公司,但他最特別的是,並非事業成就,而是在人生排序上,兒子的教育優先於事業。

他人生有遺憾的,他說:「如果當年我留在台灣,可能有機會成為上市公司。」

不過,也如這篇報導主筆陳雅玲所說,果若如此,他可能不會有一個哈佛的兒子。歲月當然無法回頭,在事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期,他做了家庭優先的決定。人生,得與失,只在一念,懸乎一心。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