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該換腦袋

先看幾個國內、外的調查。

在全球的商業地圖,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服務業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率已經達到六三%;在《富比世》雜誌製作的二○○四年全球二千大企業排行版圖,服務業已達一二四九家;在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五○%,已經有十年了。

上述三件數據,講的都是同一事:服務業在全球、美國、在台灣,早已經從配角躍為主角。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最新官方統計,九十三年服務業占GDP比重已達五七.一四%。說了這麼多過去的數據,有何新意?弔詭,即在此。從政府到民間,台灣人的腦袋仍難擺脫「重製造業、輕服務業」思維,包括我在內。舉例而言,長期以來《商業周刊》製作的企業排行,在製造業的排行一千家,到了服務業的排行就自動縮水為五百家。這樣的思維有其背景,過去數十年,台灣的經濟奇蹟是由製造業締造。但,是時候了,我們該換腦袋,重新看待服務業在台灣的地位與未來發展。

因此,今年《商業周刊》推出的年度企業營收排行榜做了兩項改變。第一,在推出時間,改變過去製造業先出場的慣例,改由服務業率先登場;第二,將服務業的調查規模擴大為一千家。服務業擴大排行的最大意義是,我們可以從此次新進榜的後五百大服務業,看到更具項的面貌,這正是台灣如今的生命力。

不過在製作的技術上,從五百家擴大到一千家,雖然只是入榜家數的增加,但是跨出這一小步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我們必須有更大的企業名單池塘,去篩選出前一千大。在《商業周刊》經研室主任賀桂芬與研究員許瓊文的帶領下,歷經數月,台灣的首度〈一千大服務業排名〉終於出爐。

在這份調查中,我們承續了過去的兩個想法:一,不將金融業併入服務業排行;二,等到四月三十日證交所揭露的上市櫃公司正式財報後,才進行排行,以確保數據的嚴謹度。

謝謝我的工作夥伴,沒有你們的鍥而不捨,這份調查無法完成。雖然荊棘滿路,但是你們抵達終點了!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