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21/41

你該認識這兩個數據:21/41與1/41。

但,這是什麼樣?

41代表,在《商業周刊》<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調查中,營收突破一千億的企業二○○三年有四十一家。21/41,代表這其中有二十一家是台灣企業,占比超過一半;1/41,代表躋身「千億營收俱樂部」的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只有一家。大陸的「千億營收俱樂部」成員其實有十家,但九家是國營企業,唯一例外的是TCL,嚴格說來它叫做三資企業,還不是真正的民營企業。

現在,你知道這兩個數據對比之後的意義,兩岸企業的經營規模競賽,小小的台灣,遙遙領先的勝出。

千億規模代表大型企業的門檻,過去,台灣企業以短小精幹著稱,並不是以大型企業著稱。然而,21/41顛覆了我們過去的印象,原來台灣一流企業是如此突出。

正如這期《商業周刊》記者鄭呈皇報導中所述,全球化布局只是果,真正能讓台灣企業勝出的原因,政治大學科管所教授溫肇東分析,管理是任何企業的永恆法則,但要從優秀到卓越有三個要件:分別為營運效能的快速、不斷創新技術產品與親近顧客。台灣這些千億營收企業,尤其在營運效能與技術上則是資優生,「而這些都表現在企業的細微處。」

經過多年的淬煉,許多台灣企業被淘汰了,但一流企業已展現全球布局的能耐,世界企業的格局,這是很可喜。《商業周刊》已經連續推出<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三年,這個調查仍然由商周經研室主持,它與台灣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排行有三點不同:其一,範圍從台灣擴大到香港、大陸;其二,企業體都是上市櫃公司;其三,採取的是合併報表。

報導內容由資深撰述兼大陸組副召集人費國禎主寫,國禎是資深而嚴謹的媒體人,研究兩岸事務多年,去年即已領銜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今年繼續操刀。今年重要發現,包括龍頭換人、入榜淘汰率高達一五.七%,以及千億營收俱樂部的三地占比消長。同時,附錄了三十三頁的表格,對於研究兩岸三地大型企業消長有很高的價值。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