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做家事,幹啥?

許久之前,美國曾經有一份調查:成功人士在童年有何共通處?調查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不是父母的家世背景,而是小時候都被要求做家事。

這可奇怪了,做家事?廚房之事?這與成功有何關連?進一步探索後發現,做家事是訓練一個人完成事情的態度與責任,從小做家事的孩子,會被期許必須負責任、有承擔力。這樣的答案讓人莞爾,也讓人深思家庭教育的價值。

最近幾年,台灣許多六年級世代的新接班人開始進入家族企業服務。這個世代的養成教育,很明顯的是,更國際化了。他們生長於台灣,不過只算是半個台灣人,因為他們的國際化更深。他們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用英語時間長於中文,或者在美國學校,或者是小留學生。這期商周描述的一個畫面很有意思:

去年暮秋的一個傍晚,在陽明山別墅的一場聚會,具體而微的勾勒出這個世代的世界。當晚宴會的主人,只有二十幾歲,與會者會收到她透過秘書發出的邀請函。踏進這棟超過千坪大宅院的大門,是一片樹海和岔路,賓客甚至不知道應該往左邊的小路,還是往右邊的幽徑,才能通到大廳。

一群年輕的企業第三代們,輕聲交談著。他們熟悉的叫著彼此的英文名。掏出名片,不管是哪一家知名企業,頭銜是董事長特助、總經理特助的人有一大半,可以說是一場台灣大企業接班人的小型聚會。他們的談話內容「繞行」著整個地球。「我上次跟我爸去看美國那個投資案的時候……」「去年我生日去的那一家法國南部的餐廳……」「英國的那一家銀行最近……」「你爸公司要找好的Accounting(會計師)嗎?我Graduate School的同學在香港,我來幫你找他。」

他們的世界與我們不同,看起來舞台更大。他們多半是傑出企業家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他們從小的養成訓練不知道是否有聯結到做家事。才剛站上舞台的他們,終將成為舞台的主人,但舞台的最後會通往何處?這會是有趣的探索,這期商周封面故事〈企業王儲魔鬼訓練營〉,由主筆陳春霖與記者盧怡安共同執筆。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