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台灣太小嗎?

十年前,台灣建築師登琨艷到上海探路,因為他想成為國際大建築師,所以他要到大城市。這是我十一月份到上海採訪時,印象很深刻的一段談話。

上海有一群台灣的逐夢者,北京也有一群台灣的逐夢者。

三年前,華碩中國總經理徐世明到北京拓荒,如今華碩的旗幟遠及邊疆,甚至插上西藏高原。他要擺脫台灣業者為國際電腦大廠代工的宿命,與IBM在中國大陸市場一搏高下。他有夢,為了圓夢,每年往來大陸各地的機票超過一百五十張,飛行里程數足以繞地球七圈半(詳本期封面故事)。

繼第六八一期(深入大上海)封面故事後,《商業周刊》的採訪隊伍資深記者劉志明與攝影許永縉跨步深入中國矽谷─北京中關村。這是台灣第一支全面深入中關村的台灣採訪隊伍。北京一場初雪後,他們從台北到北京,從硬體到軟體業者,從台灣商人到大陸電腦巨人,馬不停蹄地採訪。我們將分期處理相關的專題,第一批文章是本期的封面故事(深入中國矽谷)。

北京,在史學地位上是中國最早發掘古人類的地點(七十萬年前的北京直立人);在政治上,它是歷朝帝王定都之處。二○○○年的千年古都北京,有著不同的時代意義─科技城。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發展的中關村,有人稱它是中國矽谷。也有人不屑地說,那不過是台北市的光華商場。中國第一大電腦公司聯想在此發跡,如今也有很多外商、台灣公司競相至此。它究竟能有什麼發展?南方的上海,蘇州都在急起直追,大家都想成為中國的矽谷。中關村有優勢獨領風騷嗎?一群蟄伏在這個千年古城的台灣商人們,他們有哪些血淚,有哪些戰功?這是本期《商業周刊》關注的焦點。

回想三十年前的美國矽谷,也不過是一片蘋果谷地,如今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區域。全球許多國家也都隨之打造他們的矽谷。

二十年前,台灣也建立一座台灣的矽谷─新竹科學園區。竹科曾經創造了台灣奇蹟,但如今面臨最嚴苛的考驗,一家家廠商振著翅膀要飛出去。十二月十五日,聯電股價跌到五十元邊緣,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飛到新加坡,宣布在當地合資興建十二吋晶圓廠,投資額超過新台幣一千億元。

台灣太小嗎?有了矽谷,卻留不住人。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